↓先看以下的照片↓
這是螺旋形星流跡,假如你覺得玩味太重或是嚴重誤導他人的話,可直接按「上一頁」、鍵盤Backspace或Alt + F4 關閉本文,假如你覺得沒問題以及想知道有關相片的製作流程,請繼續閱讀。
********正常的星流跡********
見下圖,這是正常的星流跡相片
WB: 4000K, ISO: 1600, 光圈:F4, 快門:20s 300張,攝於東壩。
********螺旋形星星流跡********
螺旋形星流跡的概念來自外國大師Lincoln Harrison,不過大師只留下一句用 Zooming Machine,而經過一翻Google後也沒有找不到相關的資訊,那得只好自行思索。
↓外國大師Lincoln Harrison的螺旋形星流跡作品↓
↓按這裡↓觀看YouTube 短片 (廣東話旁述) (片長 16:36)
螺旋形星流跡其實是透過Zoom in或 Zoom out(即所謂的拉爆) 方式來形成,假若沒有Zoom machine,那就要用手扭動鏡頭,在約2小時的總曝光時間內平均地扭動約10mm 的焦距,「傻的嗎」。
經過幾次的試驗,發覺用 After Effect 後製 Zoom in / out 跟大師的 Zoom Machine 是相差無幾,同時亦可以控制旋轉的方向,可見下圖。
↓上圖為zoom out,下圖為zoom in。可見旋轉方向不同↓
唯一不同的就是香港的星流跡不夠外地的出色,沒辦法,北面是充滿光害。
其後發覺 Photoshop 都可以做到同類的效果,但速度上是 AE 快一點。
以下YouTube 短片講述了以Photoshop來製作螺旋形星流跡的方法,這個製作流程步驟較多,所以不會有獨立圖截了,抱歉。
有一點要提的就是放大縮小的中心點以及放大率,可見以下圖片。
北極星中心點可以先疊數張相來找到,詳細做法可見YouTube 短片。
↓放大的中心點不是北極星,令到圓心附近的星軌有偏差↓
↓大概15%的放大率↓
↓大概25%的放大率↓
↓更大放大率↓
希望這YouTube 短片對大家有幫助,若有問題可留言發問。
**此製作分享是100%由本人創作,若要轉載到其他網站,請通知。
**用Startrails 疊相是會比 PS 快一點
**咬字不太清晰,抱歉
**相機Setting 大致如下 WB: 3500-4000K, ISO: 800 /1600, 光圈:F4, 快門:20s
**Photoshop 是 CS6
↓按這裡↓觀看YouTube 短片 (廣東話旁述) (片長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