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正被國家計劃建立成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
同仁縣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地。
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十五世紀起,這裏有大批藝人從事民間佛教繪塑藝術。
由於同仁在藏語中被稱熱貢,因此這一民間佛教繪塑藝術便被統稱為熱貢藝術。
同仁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藏、漢、土、回、保安等民族文化交融並存,在語言、服飾、
民間技藝包括唐卡、雕塑、建築、民間音樂、舞蹈、戲劇等方面呈現出異彩紛呈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態。
目前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海省除了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外,
熱貢文化還包括隆務河兩岸以及保安古城堡為標誌的屯堡式村落寨莊、
隆務鎮隆務寺為標誌的藏傳佛教寺廟塔窟、
大量的宗教典籍、法器、造像、漢藏文獻資料以及各類文物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對同仁縣進行了考察後,
建立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想法是合理和科學的,
首先是熱貢文化本身具有典型性,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同時,熱貢文化區域集中,便於操作。
在同仁縣這麼小的地方集中了這麼多的文化形態,而且歷經數百年仍然傳承不衰,
尤其是唐卡藝術在這裏的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
熱貢文化可說是中國非常有歷史價值的一種藏族傳統民間及宗教活動。熱貢文化活動中,
類別包括有熱貢六月會、黄南藏戲、祈愿大法會、熱貢藝術、
隆務寺和土族於菟等多項不同的民間及宗教活動。
格魯派的〝加洛毛蘭姆〞漢語譯作祈愿法會或傳昭法會,
起源於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蕯舉辦的祈愿法會,
隆務寺的祈愿法會,於1732年由二世夏日倉阿旺陳列嘉措開創,
並建立隆務寺所屬大小寺院僧眾參加的大祈愿法會制度,
法會自每年正月初五至十六日,歷時十二天,期間全體僧人每天都要在大經堂內涌經,
隆務寺在正月十四舉行晒大佛,正月十五日轉彌勒彿(藏語稱〝香巴浪科目〞),正月十六舉行跳虔姆。
今次本人的作品都是當年的年初正月期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轉到中國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所拍攝的,
透過今次的紀實作品,向大家展示了其中一類熱貢文化的點滴,照片的展示,
都是屬於一種宗教活動的祈愿大法會。
在整個禮節期間的歷程中,從他們的熱誠投入及參與過程,都感受到宗教對他們是何等重要,
在他們生活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元素,而整個區域在這段期間,不論大街小都充滿著非常濃烈之宗教色彩,
可想而言,宗教對當地影響的力量,真是非常的深刻,感受難以形容。
(鍾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