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銳不可擋?Olympus M.ZD 40-150mm PRO 測試

文、攝:Aiden
模特兒:Daisy Cheung

隨早前 Olympus 一併公佈的銀版 OM-D E-M1 外,廠方另一樣針對高階市場的,還有讓人引頸以待的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恆定大光圈的遠攝變焦鏡頭,連同一年前推出的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令廠方的高階 PRO 版專業鏡頭更為完備,亦使舊有的用家升級有門。

避重就輕,轉攻遠攝

過往 Micro 4/3 用家要選用高階大光圈變焦長砲,幾乎就只有 Panasonic Lumix G X Vario 35-100mm f/2.8 Asph. Power O.I.S. 一支。Panasonic 鏡已推出逾兩年,若 Olympus 要強攻「70-200mm」市場,大抵只有「質素更高、價錢更抵玩」這條路可以走,否則是很難令已有 Panasonic 35-100mm f/2.8 鏡頭的用家轉會。要將潛在高階遠攝變焦鏡頭的「新客」和「舊客」全盤接收,唯今之計只有打造定位和檔次不同的產品,不然就好像當下 Micro 4/3 的短焦距 Snapshot 鏡般,隨便就可以數出十支類近產品,而部分更屬「自己友打自己友」的情況。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落筆之妙,是在於擁有相當於 300mm f/2.8 的規格。記得年前 Panasonic 已經「借 Leica 之名」,宣佈開發 150mm f/2.8 定焦鏡頭嗎?此 Leica 鏡開發時已傳將來街價或許觸及 US$3,000 新高,足足是現時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的兩倍!在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於去年宣佈開發後,已有人發現原來 Panasonic Leica 150mm f/2.8 亦被廠方在 Roadmap 內剔除。

體積上,M.ZD 40-150mm PRO 跟旗艦機 OM-D E-M1 較為匹配,如使用較輕身的 OM-D E-M5,筆者較為建議加上 HLD-6 電池手柄來平衡機身。
體積上,M.ZD 40-150mm PRO 跟旗艦機 OM-D E-M1 較為匹配,如使用較輕身的 OM-D E-M5,筆者較為建議加上 HLD-6 電池手柄來平衡機身。
M.ZD 40-150mm PRO 的遮光罩之裝拆方式十方獨特,透過其細小的機關,可以不用完全將遮光罩拆出來就可以將遮光罩收納好。
M.ZD 40-150mm PRO 的遮光罩之裝拆方式十方獨特,透過其細小的機關,可以不用完全將遮光罩拆出來就可以將遮光罩收納好。

造工扎實

Olympus M.ZD 40-150mm PRO 用上金屬鏡身,接環及對焦環等的縫隙位置亦加入 O-Ring 作防塵防水滴結構,整體造工頗為扎實,如配合 OM-D E-M5OM-D E-M1Panasonic GH4 等高階機身,讓用家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操作方面,鏡筒設有 L-Fn 鏡頭功能按鈕,用家可自定為 ISO、畫質選擇等快捷鍵(有關功能只適用於 Olympus 相機),甚至乾脆用來停止 AF 功能。不過,鏡頭本身就已經設有手動對焦離合器,只需將對焦環向下一拉就已經可以切換至 MF 模式,故 L-Fn 鍵實際上可作為「AF 停止」外的其他用途。

對焦飛快

無反相機一直被人覺得對焦慢,並不適合作運動等拍攝用途,尤其接駁遠攝鏡頭更甚。畢竟,遠攝鏡頭內的對焦鏡片走程長,對焦反應往往不及短焦鏡般一步到位。而是次 Olympus 就在 M.ZD 40-150mm PRO 用上 Dual VCM 雙音圈馬達的對焦系統,利用兩組 Linear Motor 線性馬達和浮動對焦方式來驅動對焦鏡組,藉以減省對焦時間。筆者使用時,配上剛未更新 Firmware 版本至 2.1 的 OM-D E-M1 作測試,覺得新鏡在 2.0 版本 Firmware 的 OM-D E-M1 已有相當流暢的追焦效果,就算配合 MC-14 1.4X 增距器以最長焦距拍攝,仍可在馬場緊貼奔馳中的馬匹。當然,如 Olympus 在鏡身設計上能夠加入對焦距離選擇鍵,相信更能按用家的需要而加快合焦時間。

遮光罩在收納時跟鏡身完美整合,拍攝時,只需輕輕扭動遮光罩上的轉環,就可以拉出遮光罩。
遮光罩在收納時跟鏡身完美整合,拍攝時,只需輕輕扭動遮光罩上的轉環,就可以拉出遮光罩。
鏡尾部分額外增加了兩個電子接點,用來跟同期發表的 MC-14 增距鏡使用。
鏡尾部分額外增加了兩個電子接點,用來跟同期發表的 MC-14 增距鏡使用。

銳利度喜出望外

作為專業級鏡頭,Olympus M.ZD 40-150mm PRO 使用的特殊光學鏡片數目亦非常多,在其 10 組 16 片的光學組合內,就包括3片ED低色散鏡片、2片非球面鏡片、1片SED超級低色散鏡片、1片EDA特殊低色散非球面鏡片及1片HD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在這 8 片特殊鏡片的加持下,新鏡只在邊位高反差處有少許紫邊出現,而且以全開光圈拍攝亦有不俗的銳利度,如要提升鏡頭解像力,小收一級至 f/4 會更好。

此外,Olympus 亦為新鏡及明年推出的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 PRO 度新訂造一支 1.4X 增距鏡,M.Zuiko Digital MC-TC14,它可以將 M.ZD 40-150mm PRO 的焦距擴大至 112-420mm,而最大光圈會下降一級至 f/4。在第二頁的測試報告內,本網亦加入對 MC-14 於新鏡上的解像力測試比較。

最近對焦距離為 0.7 米,相應的最高放大率可達 0.42X(相當於 35mm 相機標準),能夠發揮遠攝微距的威力。 鏡身設有「L-Fn」功能鍵,可以用來調校 ISO、停止自動對焦、曝光鎖定或啟動一觸式白平衡功能。
最近對焦距離為 0.7 米,相應的最高放大率可達 0.42X(相當於 35mm 相機標準),能夠發揮遠攝微距的威力。 鏡身設有「L-Fn」功能鍵,可以用來調校 ISO、停止自動對焦、曝光鎖定或啟動一觸式白平衡功能。
鏡頭的 MTF 圖表顯示此鏡在全開光圈下已有一定的水準。
鏡頭採用 10 組 16 片設計,特殊光學鏡片的數目就有近 8 片之多。當中包含 2 片非球面鏡片、3 片 ED 低色散鏡片、1 片 SED 超級低色散鏡片、1 片 EDA特殊低色散非球面鏡片及 1 片 HD 高折射率高色散鏡片。

鏡頭變形測試

焦距:40mm
焦距:40mm
焦距:150mm
焦距:150mm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最新消息
2 小時前
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小米 Xiaomi 14 Ultra 與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都是今年最多鏡頭的拍攝旗艦機,今次就用上前後相機的 5 個鏡頭,...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Ricoh GR III 系列一直受到市場歡迎,而 Fujifilm 推出 X100VI 更令這類大片幅便攝相機的銷情水漲船高,令 GR III 系列的產能出現供不應求情況,令...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Camera Grand Prix 大賞每年由日本 Camera Journal Press Club 舉辦,已有多年歷史。獎項由來自多國的專業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共同選出對上一個財政...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Fujifilm 一向都會將旗下最新的感光元作及處理器,由頂級機種中下放到中階的機種之上。這讓 Fujifilm 相機一向都出現中階至頂級機種都擁有相近規格...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雖然不少朋友都認為 APS-C 規格的相機影像質素上不及全片幅的,但現實是 Fujifilm APS-C 格式的 X 可換鏡相機卻又非常受歡迎,多部特別受歡迎的型... (繼續閱讀)
1 日前
人物 / 拍攝人物最重要的是靈魂深之窗,摒除了衣服顏色擾亂分散,注意力更集中在主角的臉孔,重點自然會落在眼睛上,人類的眼睛會透露出他的感情和... (繼續閱讀)
1 日前
Sigma 在 2013 年曾經推出過 18-35mm F1.8 DC HSM|Art 超大光圈變焦鏡頭,雖然只是對應 APS-C 片幅,但是在當年能夠有這膽量生產這些超然規格鏡頭的...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新一代 kit 鏡 XF 16-50mm F2.8-4.8 R LM WR 面世,立即引起新、舊 kit 鏡差異的討論。舊 kit 鏡 XF 18-55mm F2.8-4 R LM OIS 在 2012 年... (繼續閱讀)
1 日前
Mercedes-Benz 曾經在電動車市場大灑金錢,研發電動車平台,主力的 EQE 和 EQS 車款亦被重視。但可惜,自 Mercedes-Benz 發現電動車銷量不如預期後...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近日發佈復古外型的新機 X-T50 以及新 Kit 鏡 16-50mm F2.8-4.8 R LM WR,這次我們用 X-T50 配 16-50mm F2.8-4.8 與 X-S20 配 18-55mm F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