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ony
智能手機市場,目前都以 Apple 及 Samsung 這兩個品牌最受歡迎,前者推出的 iPhone,運行比較封閉的 iOS 系統,即使最簡單用藍牙傳送相片都不可以,後者即使去年旗艦機 Galaxy Note 7 發生爆炸回收停賣事件,亦無損用家繼續支持。究竟這兩個品牌有什麼魔力令用家非用不可?筆者跟大家分析一下。
廣告效應
智能手機雖然現在可以說是必需品,但推出的品牌眾多,競爭大而用家亦有很多選擇,要令產品突圍而出,賣廣告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不是說於什麼地方落廣告就有成效,而是涉及一整個 Media Plan,由於 Apple 及 Samsung
財力上十分雄厚,其廣告預算自然比其他公司多,可以作電視廣告、平面廣告、戶外廣告甚至在網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產品踪影,能接觸不同階層的用家。一方面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另一亦可加深用家對新產品的認知,對建立品牌形象亦有很大作用。
羊群心理
大部份人都是群體的動物,朋友一句:「吓,點解買 X 手機,唔買 iPhone 或 Samsung」,可能比廣告的影響更大,而且 Apple 及 Samsung 用戶人數多,羊群效應令兩個品牌的使用人數繼續增加。
品牌效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Apple 及 Samsung 於手機市場成功後,漸漸成為 iOS 及 Android 系統的手機龍頭品牌。品牌亦隨著廣告及用家的口碑而建立,形成出現忠誠用家,以及令游離用家注意及「買左無死」的品牌效應。
專注本土市場
小編讀書時,關於跨國公司的思維,最好是「Think Gobal,Act Local」,Apple 跟 Samsung 的手機在香港市場可以說是做到,一些香港銀行的 Apps,如 HSBC 只支援 iPhone 或 Samsung 手機,以指紋識別功能作登入銀行帳戶。這些在地化的應用支援,可能是用家選擇手機的關鍵。
![]() |
如 HSBC 只支援 iPhone 或 Samsung 手機,以指紋識別功能作登入銀行帳戶 |
絕少減價
iPhone 及 Samsung 旗艦手機的定價,雖然比其他品牌的旗艦手機高,但這個兩個品牌的手機絕少推出兩三個月後,就劈價出售。這個策略一方面可令早買的用家,不會有難受的情緒,另一方面亦可令用家不會等待產品跌價才出手。
技術領先
Samsung 業務龐大,既是 Android 手機龍頭,亦是世界主要的記憶體及屏幕供應商,品牌亦有 CPU、感光元件及電池等生產,整部手機的生產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生產技術領先全球。Apple 雖然不能做到這點,但由於它對零件的需求極大,令它可以參與零件的開發工作,要求供應商為 Apple 製作特製規格的硬件。
總括而言,要在手機市場打敗 Apple 或 Samsung,必須比這兩家公司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提供更多在地化服務。不過宏觀地看整個手機市場,確實沒有很多品牌有條件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