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大雨過後天空放晴,或許有機會跟彩虹相遇。大家都知道,彩虹的形成是因為雨點折射陽光的緣故。事實上,彩虹有多種面貌,並不單純是一條七彩色的拱橋。此外,在彩虹的外側稍遠處,通常還會見到一條暗暗的霓(又叫副虹)。它的排列方式跟彩虹相反,跟外圈是紫色、內圈是紅色。在彩虹與霓之的區域叫亞歷山大帶(Alexander’s Dark Band),顧明思義亮度會比彩虹內側及霓的外側都要暗。
▲彩虹的外側通常還會見到霓。在彩虹與霓之間的區域叫亞歷山大帶。
荷蘭攝影師 Nando Harmsen 拍過不少彩虹的相片。他提醒也想拍彩虹的新手,拍攝彩虹切勿使用偏振鏡,否則彩虹將消失。不過,大家不需把偏振濾從鏡頭上拆除,只要將鏡片轉到偏振最弱的位置即可。
▲若太陽貼近地平線,彩虹會顯得較高大。
▲若太陽在高空,彩虹會顯得較矮小。
很多人的直覺是使用廣角鏡,將整條彩虹拍下來,其實使用長焦距鏡頭特寫彩虹的局部,畫面會同樣有趣。另一個常用構圖是,透過淺景深使彩虹變得更加模糊,成為背景上的一道色彩。拍攝彩虹的最佳時間,通常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因為它的弧度會最大。影友如果沒有足夠寬的鏡頭,可嘗試用全景相方式拍攝。
▲透過淺景深使彩虹變得模糊,成為背景上的一道色彩。
▲以拼接全景相方式拍攝的彩虹。
▲留意相片右上角部分,多虹(supernumerary bows)反映彩虹其實有 12 種色彩。
最後,Nando Harmsen 補充,天空中非所有彩色的光帶都是彩虹。例如較常見、圍繞著太陽的日暈,是由懸浮在大氣中的冰晶折射陽光所造成,雖然跟彩虹有很多近似的地方,但科學上跟彩虹不完全相同。
▲日暈雖然同樣呈現七彩的光帶,但其折射由大氣的冰晶造成,科學上跟彩虹不完全相同。
▲瀑布範圍由於充滿微小的水點,所以常常會見到彩虹。
來源:FStop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