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en
武漢肺炎搞到全城人心惶惶,全球各地亦已經陸續錄得病例,當中以中國的疫情最為嚴重。因應疫情發展,中國國內部分城市已經實行所謂的「封城」措施,令人流和物流的運輸鏈大受打擊。除了有珍貴的生命之外,各品牌在中國的廠房或零部件供應或會受到是次疫情影響,有機會反映在未來一年和相機或電子品牌的財務報表身上。
中國素有世界工廠之稱,除了「人多」之外,物流鏈相對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仍有優勢,不過在早前的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已有部分外資工廠將生產線遷至其他東南亞國家,避免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而大幅增加生產成品。而今次在中國率先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最受影響是「人」的問題,因為即使廠方以機械輔助生產,生產線仍需要「人」來操作,即使民工沒有染病,隔離令和交通問題,都會令生產線不夠人開工,使工廠的產能下降。
另外,部分國家亦因應中國疫情問題,率先派包機接收受影響的本國國民,而這些外國國民,很可能是分屬中國公司的中高層,故公司的領導核心被撤走後,一些在生產上的政策或指令,會可能比昔日遲緩,進一步打擊品牌在中國廠房的生產力。
至於在消費層面上,在疫情當道下,相機、手機已經不是「必須品」,像今次「出事」的大中華市場,市民有閒錢的都可能高價搶購口罩、消毒用品,以至是糧食等「生存必需品」,屬「精神食糧」的電子產品難免被放輕。由於大中華市場涉及 14 億人口,即使印度在人口數目屬叮噹馬頭之勢,論消費能力亦是以大中華市場佔優。故此,在「精神食糧」的購買力相對降低下,各電子品牌(特別是愈見低迷的相機業)在未來一年的「錢景」實在不太樂觀。
圖片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