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控制輕微升級
雖然 X-T4 沒有將 X-T3 的 X-Trans CMOS 4 及 X-Processor 4 處理器升級,但以畫質來說依然是當今數一數二的 APS-C 型號。而且更有趣的是,測試時發現 X-T4 的高感光表現似乎比 X-T3 稍為進步,在 ISO 6400 甚至 ISO 12800 的設定下仍有不俗的可用性,細節沒有大幅磨走之餘嘈點數量亦可接受,以 2600 萬像素級別的 APS-C 片幅相機來說可謂難能可貴。況且 X-T4 加入了機身防震功能,用高感光度達至安全快門的需要也少了,間接也提升了低光手持拍攝的畫質。廠方稱配合適當鏡頭使用,相機的防手震能力可提升至最高達 6.5 級的 CIPA 標準。不過小編以 XF16-80mm F4 R OIS WR 鏡頭實際試用時,在 50mm 焦距 (等效 75mm) 下,最多只能用到 1/4 秒快門手持拍到清晰的相片,跟理論值的 1.5 秒快門手持拍攝仍有一定的距離。
▲ 配合 IBIS 及鏡頭防震使用,在 75mm 等效焦距下,小編最多只能用到 1/4 秒快門手持拍攝。
▲ 100% 局部放大
此外,X-T4 亦新增了一些菲林模擬效果,除了有首見於 X-Pro3 的 Classic Neg 之外,更加入了 Eterna Bleach Bypass 效果。所謂 Bleach Bypass 其實是以往的一種特殊菲林沖曬方法,刻意省略 (bypass) 了沖洗的程序,在菲林的色彩染料上留下了銀顆粒,效果就像一張彩色相片上疊加了黑白影像,增加了反差及微粒,同時又減低飽和度,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效果。
▲ f/5.6、1/400s、ISO 160
Classic Neg 底片效果
▲ f/5.6、1/900s、ISO 160
Eterna Bleach Bypass 底片效果
感光度測試
![]() |
![]() |
▲ ISO 80(擴展) | ▲ ISO 100(擴展) |
![]() |
![]() |
▲ ISO 125(擴展) | ▲ ISO 160 |
![]() |
![]() |
▲ ISO 200 | ▲ ISO 400 |
![]() |
![]() |
▲ ISO 800 | ▲ ISO 1600 |
![]() |
![]() |
▲ ISO 3200 | ▲ ISO 6400 |
![]() |
![]() |
▲ ISO 12800 | ▲ ISO 25600 |
![]() |
|
▲ ISO 51200 |
Fujifilm X-T4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373
Fujifilm X-T4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picture=22704
總結
有些用家認為,X-T4 除了加入機身防震之外,其他地方的升級不大,而且 X-T3 升級了 firmware 後亦提升了追焦性能,如果不需要 IBIS 的話買 X-T3 似乎更划算。事實上 X-T3 的確是一部相當頂尖的相機,以推出時間來說亦還未到 fade out 的日子。不過小編認為如果你常用到拍片功能的話,那麼 X-T4 會明顯更為好用,至少 IBIS 減少了使用穩定器的需要,而且電量提升對拍攝 4K 影片來說亦得益不少,Full HD 240fps 慢鏡更是一個驚喜。現在的 X-T4 在拍攝相片及影片方面的性能及表現已經達到同級頂峰,可以挑剔的地方不多,絕對值得入選 DCFever 編輯之選。
有讚(基於測試版本,可能與正式售賣版本有所出入)︰
- 切換至拍片模式比舊型號更方便
- 雜訊控制比上代更為出色
- 追焦及連拍達頂級機效能
- 提供同級頂級 10-bit 4K 60p 拍片規格
- 240fps 慢鏡拍攝提供不少後製空間
- 支援 line level 音頻輸入
- 電量明顯提升
- 快門既靈敏又寧靜
- 提供 UHS-II 雙插卡槽
有彈(基於測試版本,可能與正式售賣版本有所出入)︰
- 重看時載入相片需較長時間 (在正式銷售版已無此問題)
- 需使用垂直手柄或使用轉換線才能提供監聽耳機接口
- 使用監聽耳機轉換線會佔用 Type-C 充電接口
- 拍攝 4K 60p 影片時需剪裁 1.18x
- 外形沒大變化
- 機身防震效果未如想像中強勁 (正式銷售版表現大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