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年代在科學堂上,都會有一節課解釋人類在體感與觀感常有被騙的可能,例如溫度、味覺、線條的長短曲直等,都會因先後接觸的條件或周邊環境因素而影響了判斷。近日有人將一個視覺魔術重新演繹,看後大家無不驚呼神奇。大家先看看以下的網絡片段:
給大家一點提示,你認為格子上的陰影是真的嗎?
這個實驗原來在 1995 年時由美國麻省理工 (MIT) 的視覺科學系教授 Edward H. Adelson 所設計。當大家以為中間的一塊 B 字磚比 A 字磚淺色時,其實兩磚的顏色根本一樣!如果不信,可以下載由 MIT 設計的原圖,用 Photoshop 將 B 磚複製一個蓋上 A 磚看,甚至用顏色點選器看看兩磚顏色,就會發現真的假不了。
不過被這種把戲騙倒,都只怪人類的視覺構造對辨識光暗的能力不夠靈敏。還有是我們也要明白色彩表現除了本身的顏色外,表面受照的光度也起作用。例如有陰影蓋在白色表面的話,看起來不一定比有充足光線照射的黑色表面來得明亮。而這個實驗就使用了對比和陰影兩個把戲,令我們錯認中間格比其他格子淺色。
第一個把戲是「對比度」的干擾,圖中安放在陰影中間看似較淺色的格子,其實灰度和旁邊的差不多,不過加了陰影後旁邊的格子就顯得更深,加上陰影外的格子也有淺色的格子包圍,顯得那些格子深色,令我們以為中間的格子看起來較淺色,這是因對比而擾亂了光暗的判斷。
第二個把戲,是利用人眼傾向不太注重光量漸變的弱點。本來人眼有這種傾向,是為了判斷表面顏色時不受陰影誤導。但今次實驗中的陰影正是故意加上去的「假陰影」,加上有清晰的格子邊緣分隔,就更加下意識讓我們以為 A 和 B 格子的顏色深淺有別。

大家不妨下載原圖,再用 Photoshop 的滴管工具選取左右 A 及 B 格子的顏色,
其 RGB 皆為 120 / 120 /120 (圖片來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可點擊下載原圖)
那麼這個實驗是否可以實際應用於攝影之中呢?也是有的,例如人像攝影,想模特兒的皮膚顯得更白,可以穿較深色的衣服;倒過來想展現健康膚色,就該穿淺色衣服。其實這些小把戲早就存在於生活中,不過用了可能也沒有發覺。
資料來源:
petapixel.com
web.mit.edu/persci/people/adelson/checkershadow_proof.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