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有共鳴的電影

今晚去了看那部講述芭蕾舞、有關《天鵝湖》的電影。
電影內容和影評不在此詳談,因我不是電影達人。
但電影裡有好些經歷、想法,和我現在所做、所教的攝影是共通的。

我常說:是怎樣的人,就會拍出怎樣的照片,與用甚麼器材技巧無直接關係。
藝術創作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我們在台灣的攝影前輩 張宏聲老師說:「攝影作品的深度和闊度,不可能超越攝影師本身生命的深度和闊度。」
也就是說,你生命裡沒有過的,你就拍不出來。
也因此,欲改變作品,要先從改變生命著手。 

片中女主角也遇上同樣的難題。在她生命的改變裡,導演或多或少的加進了主觀的判斷,也用了不少特效將這經歷跨張。越過導演的少許主觀和電影簡介的先入為主,我看不到純真破滅、墯落;我看到一個藝術家為了改變自己的演譯所作的付出和犧牲。在不討論她在片中行為對錯的前題下,她對自己專業的要求和追求是如此高貴、偉大。

另外很深刻的一句對白,出現在電影初段:"Perfection is not about control, it's about letting go."
創作並不只是技術的表演,沒有真切地投入感情,就算暴光構圖再精準也算不上是好作品。
師父 葉青霖常說:「最高的攝影技術就是忘記技術,像呼吸一樣自然。」 說的就是這回事。

當不被技術所限,將全部感情投入,拍攝當下就算有萬人圍觀,模特兒的眼中就只有你。在你所建構的世界裡就只有你們兩人:在共同的節奏裡,重新定義時間和空間。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絕非器材及數字上的測量可計算得到。

要記著,所說的let go、忘記,是指曾經擁有後的放下,絕非由此至終從來都沒擁有過。
假如女主角是個舞跳得很爛的人,莫說perfection,可能整個故事都不會發生。

只可說,缺少了的感情、生命裡未經歷過的感動,是不論用甚麼技術和器材都填補不了,永遠的缺陷。

 

分享感想
Martin Lam 的其它文章
完美發揮鏡頭能力與hyperfocal distance Martin Lam 光圈越小,景深越長,成像能力越高 - 這是常識,不多說。   其實當光圈收到某個程度以後,成像能力不升反降。這也是常識,但好像知道的人不多。   當光圈小到某個程度,光線通過時就會產生繞射(或衍射,di... (繼續閱讀)
久遺了那第一次買新相機的感覺 Martin Lam 小時候接觸攝影,會被那看上去很複雜很專業的單鏡機吸引。就像棍波車一樣,自動波和傻瓜機是女人嘢(不是歧視,但當年的確這樣想)。   尤其記得小時候每次買新相機時,那對新機的期待和興奮。在想買到儲夠錢的...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高達:男人的浪漫 Martin Lam Gundam Dock in Hong Kong 應該不少朋友都去了,也拍了。很多人都說,這些大孩子的玩意,是男人的浪漫;又說男人愛高達,女人唔明白。 其實,男人的浪漫,又豈只高達?女人真的不明嗎?其實喜歡高達的女生多的是...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在北角遇見葉青霖 Martin Lam 這其實是師父著作《在印度遇見佛陀》的讀後感。取此標題,是因為沒有標題寫的事件,就沒有往後至今的事。對我來說比師父在印度遇見佛陀更具影嚮力。 然而第一個感想,其實就是書中的序。   再讀了一次,感覺仍... (繼續閱讀)
An apple a day, while Steve is away.... Martin Lam 昨天晚飯時有朋友問好不好把Android手機換做iPhone,我說:沒這必要。就是很多同學問好不好買蘋果電腦,我也會答:好,但沒有這必要。 蘋果,就算是吃的那個也不是必需:不是沒了它會死,那更何況是吃不了的那個... (繼續閱讀)
教.學 攝影 Martin Lam 第十一屆葉青霖攝影班昨晚圓滿結束。   教藝術,最怕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似自己。不論大家做得多好,要是出來像自己的翻版就是我失格。寧可同學們畢業時未能拍到最好的畫面,也要讓大家找到專屬自己的攝影眼。  ... (繼續閱讀)
從自拍開始 Martin Lam 不少朋友在參觀我們學生畢業影展時都會問:那是自拍嗎? 近兩年以自拍方式交final project比例上多了。我們也不反對,因有些內心感受、屬於自己的故事,最適合由自己來演繹是理所當然。  自拍,就有如一面鏡子... (繼續閱讀)
乘著光影旅行 Martin Lam 看了標題仍未知這是一部電影的朋友,請先看以下電影預告,然後再往下看:     http://youtu.be/QeRjpGIPqok 這是一部攝影愛好者特別要看的電影。 是攝影愛好者,非攝影機愛好者。兩這外觀相似但骨子裡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