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簡述
天有不測之風雲,有時我們抱怨天文台預報不準,但我們知道香港地方範圍小之餘,根本不可能有百份百精準的預報。姑且不評論某些訊號生效時間的差誤,攝影人能不能成功拍攝(風景,星空), 我們還得多學習和利用現在的資訊。
天氣變化實在可以太複雜,是氣象學的課題,不同天氣現象有種各種各樣的趨勢預示。古人一早便懂觀察天氣,
有云月暈而風,楚潤而雨。。。
魚鱗天,不雨也風癲。
不同的形態的雲也暗示天氣的發展。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26415.aspx
(氣象.人.語),認識雲的分類:
http://weatherblogger.mysinablog.com/index.php?op=ArticleListing&postCategoryId=44402
一舊雲? 十種雲,分別是:
http://weatherblogger.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96117
高雲族:
卷雲(cirrus, Ci)
卷積雲(cirrocumulus,Cc)
卷層雲(cirrostratus,Cs)
中雲族:
高積雲(altocumulus,Ac)
高層雲(altostratus,As)
雨層雲(nimbostratus,Ns)
低雲族:
積雲(cumulus, Cu)
層積雲(stratocumulus,Sc)
層雲(stratus, St)
積雨雲(cumulonimbus,Cb)
不同高度的雲由不同物質組成。高雲由冰晶組成,不會下雨;低雲由水滴組成,下雨機會較高,中雲介乎兩者之間。
手邊最方便的資訊,還是由我們的天文台及一些手機app提供。
天文台網頁機場天氣分析及預報:
http://www.weather.gov.hk/aviat/taf_decode.htm
頁中「天氣狀況」欄有“薄霧“,「雲層」,「雲層高度」欄低於千呎有1-2份等都是上山看雲海的指標,大家可以多利用。
上圖意思:3/4 20:00 – 3/5 02:00 800呎有1~2份雲,1800呎有3~4份雲, 有薄霧及微雨;但這未有顯示雲層的厚度。山頂約千八呎(太平山552米)可能全被雲霧掩蓋。這只是指標,還得看風速,風向,不同地區實際情况會有分別。
這個網站輸入station = 45004 也可看到本地不同高度的濕度(是日天晴)
http://weather.uwyo.edu/upperair/sounding.html
Description of Sounding Columns:
Parameter Description Units
PRES氣壓: Atmospheric Pressure [hPa]
HGHT高度: Geopotential Height [meter]
TEMP温度: Temperature [celsius]
DWPT露點: Dewpoint Temperature [celsius]
RELH相對濕度: Relative Humidity [%]
MIXR: Mixing Ratio [gram/kilogram]
DRCT風向: Wind Direction [degrees true]
SKNT風速: Wind Speed [knot]
THTA: Potential Temperature [kelvin]
THT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kelvin]
THTV: Virtu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kelvin]
我的天文台手機程式資訊:
我的天文台>航空氣象>本港地區航空天氣預報
追加天文台新天氣(高空氣象)資訊網頁,這網頁有著重要雲霧形成資料:
http://www.hko.gov.hk/out_photo/upper-air-weather_uc.htm
網頁列有香港幾個不同高度高山(大帽山,鳳凰山,大老山,太平山)和氣球升空探測到的溫度和風力資料(及觀測的時間),這對理解有否雲或霧形成有重要的幫助。
空氣溫度 / 露點 (dew point)溫度:
空氣溫度及露點溫度的相差(氣溫露點差)可顯示該高度附近空氣的濕潤程度。當氣溫露點差接近0°C時(聚合),通常便產生雲或霧。
逆溫層:
一般而言,氣溫會隨高度增加而下降(紅藍線左移)。但逆溫層表示空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往右移)。當逆溫層出現時,該層以下的空氣會較為穩定,有利大氣低層產生雲、霧或煙霞。
風速符號:
風向是用箭表示,風力則以箭之羽毛顯示,每一長箭羽為每小時 18 公里風力,半支箭羽便是每小時 9 公里,如果風力為每小時 90 公里則用三角形箭羽表示,圓環形表示無風。"VRB" 表示風向不定。
箭尾 向右 表示東風,箭尾 向左 表示西風,箭尾 向上 表示北風,箭尾 向下 表示南風。風的符號與風向標相似,尖頭朝哪方風就往哪方吹,即由尾方吹來。
雲或霧形成的條件:
如果紅藍線聚合,濕度高,有逆溫層(線在某高度左往右移),風速低都是雲或霧形成有利的條件。如果紅藍線在不同高度大部分聚合,卻表示這些高度可能全在雲霧中。
全年的日出日落,月出月落,潮汐等:
2018 - http://www.hko.gov.hk/gts/astron2018/almanac2018_index_uc.htm
天文台網頁能見度: http://www.weather.gov.hk/vis/visc_index.shtml
7timer 的天氣預報,雲量預報:
- android app 'astro panel', 它會預報每三小時的雲量,能見度等天氣資訊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Lewis.sevenTimer2
web 相同資訊處 (for HK):
香港天文app - 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hp?p=267405
雲量預報:
http://202.127.24.18/wchart.php?lang=zh-TW (click 總雲量>大中華區)
這個android app 有完整天氣資訊和雷達動畫 : " 香港天氣"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wswms.weatherhk&hl=zh_TW
這篇是有趣的颱風帶來火燒天的小分享 (那些大師不會教你的事-熱帶雲團的秘密):
關於颱風紅天:
https://gsmboy.pixnet.net/blog/post/29352193-大景在那裡
https://gsmboy.pixnet.net/blog/post/29352199-大景在那裡-ii
颱風在本港一定遠的範圍會有機會帶來紅火燒天。
除了雲,風向也是天氣的預測指標之一。
另外,夏季午後下雨,若幾小時後放晴,亦大機會於黄昏出現大景(彩虹,燒天等)...
http://weatherblogger.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2978
卷層雲常伴着日暈或月暈的出現,古人說「月暈而風」而月暈未必一定伴着起風,但我觀察到月圓之夜是較易察覺月暈的發生。我在2011/9/13 農暦八月十六,2012/9/1 農曆七月十六看到月暈,而在2013/9/20農暦八月十六看到月華。
每逢農曆廿九/卅日,初二日可見到超幼的殘月和眉月,若分開殘月和眉月計一年其實得十二次,還要有高清天氣(加落足眼力),農曆初一不會看到月亮。
雲隙光 / 反雲隙光,曙暮輝 / 反曙暮輝
(2018/6 更新)
(示意圖)
當太陽當被雲層或大山遮蓋部分的光線,便會造成雲隙光。
雲隙光是形容太陽高於水平線的時候。因為有山或雲阻擋,所以才見「光柱」(rays) 及影區,而整個現象名為「雲隙光」,已包括光柱與光柱間的影區,我理解没有為影區另外命名。
曙暮暉是形容太陽低於水平線而人在水平線上觀看到的雲隙光。
(曙暮暉, (三字從日) 一般泛指日出/日落時份的雲隙光。我不知誰作的,通常香港人用。
台灣朋友稱「霞光」/「反霞光」。)
日出東方而見於西面,日落西方而見於東面,是“反雲隙光“,“反曙暮暉“(即在太陽相反方向-反日點),通常光束較大型時,亦可清楚見到聚合於太陽的對面。但「反雲隙光」/「反曙暮暉」出現次數少於「雲隙光」/「曙暮暉」。。
2013年八月六日 (Ref: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807/18367739),日落時分,拍於西面的藍色光柱仍是“雲隙光“(的影區),因極大型,其實會聚至東面,亦有人在東面拍到,東面的是“反雲隙光“。
(傳媒,錯誤將 曙暮暉 報導為 反曙暮暉)。
2013年傳媒報導完,天文台亦有文章解釋雲隙光(及曙暮暉):http://www.weather.gov.hk/blog/b5/archives/00000144.htm
太陽光到地球基本是平行,地上觀察者常錯覺看成會聚至一点/由一点散開,實際例子是火車路軌是平行至遠方而人看成由一点散開/會聚至一点一樣。當多條雲隙光柱同時出現,太陽一方有機會像由下一点散開而上,太陽對面有機會像由上而下聚合至一点。
所以,拍攝時別忘了看你們的背面呀 ^_^
曙暮暉/雲隙光是crepuscular rays, 反雲隙光/ 反曙暮暉是 Anti-crepuscular rays, 大家可在wiki参考實際定義。
以上是小弟的理解,有錯的話歡迎指正。
個人意見:
留意中譯名稱因沒國際化標準常引起混亂,英文 crespecular 就是指晨/昏的 rays(光束)。
中釋名稱,我自己意見,叫「隙光」便可,(可由雲,山,樓宇,其他物體造成)。
至於晨/昏隙光,有無需要用「曙暮暉」我覺不需用。
因為「曙暮光」是 twilight, 太容易混淆。
『隙光』/『反隙光』,其實,好簡單直接。
另:雲隙光 / 反雲隙光,曙暮輝 / 反曙暮輝 是大氣光學現象而非天文現象。
天氣觀測一點不易,在這拋磚引玉,希望各位賢達能夠多加指正。
若你常會拍下周邊天氣的照片,歡迎加入cwos facebook 群組和大家分享,群組是香港天文台半官方網站,當然它會發放本港天氣的訊息。目標希望能透過照片,令到網友更留心天氣變化,做到減災防災的效果。
群組:「社區天氣觀測計劃(community weather observing scheme, CWOS)」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cw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