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深/心度遊記-生境與生態
時下十分盛行生態旅遊攝影,大大少少的生態旅攝團,成為了新一代攝影人士的新寵,希望用雙腳遊歷,親身體驗國家地理雜誌的景象。
這次生態協會前往蒙古之旅,就正正是一回精彩的體驗。
通常帶領一個考察前,都會經常被問及有甚麼生物可以看到,但與其聽說生態,不如說說生境吧。
一個生態環境的細說,比起單話一個物種更有趣味,物種必須依賴生境而存活,所以了解生境,就自然會了解有機會出現的生物物種。
這次蒙古國(外蒙),踏足了很多不同的生境,有草原、濕地、山森、沙漠、峽谷等等,雖然蒙古國的物種,以數量計算不是極為豐富,但因為蒙古國的版圖很大,涉及多樣生境,所以物種的多樣性十分精彩。
『濕地』- 以水體生境為主,可以是河流、池塘、水陸交界等等...
最精彩的當然是兩棲爬蟲及鳥類,因為兩爬及魚類是雀鳥的主要糧食~
蛙類,濕地生境常見兩棲,亦是很多爬蟲(蛇、蜥)、魚類及雀鳥的主要糧食,蛙類同時亦會捕食細水昆蟲,控制數量,是生物鏈重要的一環~
而住宿的保護區營地,側傍有一條小河,聚集了不少鳥類,戴勝的種群於外蒙這次觀測機會十分多,基本上多個觀測點都常見到。
『戴勝』
在導賞的工作過程中,蒙古國之旅團隊導師之一Samson So亦帶同兒子,前往蒙古國,一同觀測不同生物,對孩子是十分有趣的一課。
錄像短片屬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作其他用途。
『白枕鶴』
鶴科鶴屬成員之一,約130厘米,重約5.6公斤。現時野生白枕鶴只剩下4,900至5,400隻。
白枕鶴主要於蒙古東北部、中國東北部,以及俄羅斯東南部一帶繁殖。 白枕鶴的越冬地在朝鮮,日本南部,中國中部,東部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錄像短片屬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作其他用途。
『伯勞』
『依人而居』- 人工的生景
因為人類的介入,令很多自然環境被衝擊改變,部分生物為了生存,依人而居也成了生存技能之一,燕類正是於簷下常見。
有聽過黃口無飽期一詞嗎?
形容燕子父母照顧幼兒的辛勞。
牠們會捕捉蟲子,不斷來回餵哺幼兒,拍攝了一段錄像,看著一只燕子,因為捉來的蟲子過大,幼鳥吃不到,成鳥就會自己吃回,以免浪費,再出外捕捉。
錄像短片屬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作其他用途。
『盤羊』- 遺骸
住宿營地外放置了一顆盤羊的頭顱骸骨,由於狩獵及家畜的競爭盤羊幾乎到處都變少了,在一些地區甚至完全消失了。在中國東北、蒙古部分地區、南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大部分地區盤羊已經絕種。在喜馬拉雅山脈、內蒙古、西藏大部分地區以及新疆它們今天已經很少。
『草原』- 蒙古國的象徵
遊牧民族,依草而居,以放牧方式的飼養牛、羊、馬及駱駝,草原成了蒙古人的重要生存景地。
有時生態拍攝,黑白與剪影效果也很有張力。
『森林』- 喜遇野生獸類族群
『羱羊』
旅程中的其中一個十分驚喜的地段,有機會見到野生的羱羊族群,很多大型獸類因為隨人類的發展與非法狩獵,正走向滅絕的道路。
錄像短片屬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作其他用途。
『鼠兔』
鼠兔是兔不是鼠,一種耳朵短而圓、沒有尾巴的動物。據說因為外形酷似倉鼠而得名。
十分可愛的基層動物,是各種野獸及猛禽的主要糧食。
*(自然界中,可愛不代表不用死~XD)
錄像短片屬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作其他用途。
『猛禽』- 擔任小型動物數量的控制者
『雪雀』
『罕地』- 罕地的求存
罕地的生景,是自然界最大的挑戰之一,動植物能以進化適應極地,是一份令人肅然起敬的造物奇蹟。
(>"<我都好需要水源,來到戈壁沙漠點可以冇可樂~XDDD,飲完我有囉走的~)
『沙蜥』
南戈壁營地及不同景點常見,拍攝到兩款不同花紋的沙蜥,看書好像有三款,期望2016年再前往考察,能觀測及拍攝得到。
『昆蟲』- 還有一些蝶未拍攝得到,可惜不是太熟悉,只懂分類,沒辦法太多昆蟲的分享。
『蜢』、『象鼻蟲』、『盜蠅』、『蛾幼蟲』
『植物』- 為適應罕地,水份極度缺少的環境,你會留意到,植物演化多偏向針狀,以減少水份於葉面被蒸發,而且生長速度一般也很慢。
不清楚是甚麼動物的脊骨遺骸。
-------------------------------------------------------------
自然是十分有趣,亦是擴闊眼界的最好老師,我們能分享的只是欣賞與尊重。
至於能於自然中學習到甚麼,那只有自己的體驗與領悟,人的進步將地域的距離收窄,但收窄及過度發展的背後,因為無知而毀滅了多少,生存了千萬年的物種。
作為一名天文與生態導師,最期盼的不是能否看到,而是教育大眾,自然背後的意義,如果下一代只能從相片見證這些生命的傳奇,是何其可悲。
隨團的一位6歲小朋友,我期望他長大後,會以成長後的角度,親身再來這裡再體驗一次。
-------------------------------------------------------------
我只能以文字、相片與錄像(*部份影片由團隊導師SamsonSo攝錄),將自然的珍貴說你聽聽,但永遠比不上親身欣賞,祝願這裡生機欣欣向榮,讓大家未來可以看到。
一連三篇的蒙古國分享到此完結,歡迎大家重溫與分享,一篇深度的旅程,萬字也寫不完,你對你曾的所踏之地,看得有多深呢??
Link:
-------------------------------------------------------------
欣賞更多我的作品或一同參與星樂創作,歡迎Facebook追蹤分享:
FB:https://www.facebook.com/MewChuPhotography
IG:https://www.instagram.com/mewchu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