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婚攝界有個話題,就是有位攝影師把香港婚禮攝影師定位為「港式」,他口中的所謂「港式」,是指攝影師在婚禮工作中,會一直指導及鋪排出一系列的拍攝流程,我們俗稱的擺拍,而應該任由客人自主,攝影師只顧抓拍,不應插手操控流程,言論之間是略帶有不屑的意味,所以引起了業界的一片小漣漪,行家們的極力反彈迴響。
於我,這種事沒有太大的波瀾,也只是想說說當中的概況,為何會產生了所謂的港式,我會把這種模式定位為「擺拍」多於什麼「港式」,因為「港式」說下去會略帶有貶意。其實擺拍由來已久,沒啥新奇。要說,也就要說到從2000年開始,香港婚攝正式進入了 Snapshot (抓拍) 的年代,亦開始由以往的一攝一錄進化為兩攝一錄的開始,當年我把攝影工作細分為 Snap 和 Standard攝影,而概括地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模式,Snapshot攝影師主力在捕捉流程上的細節,Standard攝影師主力負責合照與傳統的部分,當年為什麼我會如此劃分,當中有一個原因,是傳統婚禮攝影在進化的期間,舊派客人與新派的需要有時間上的磨合,這意味著所設定的 Standard 攝影師,開始時只是為了維持原來市場所需,最少,要有一位攝影師,能夠把正常的婚禮用正常傳統手法記錄下來,特別是非常重要的合照,那是一種紀念。好了,原來的婚攝部分能夠定下,才加一位攝影師處理額外的部分,例如什麼婚禮小品拍攝,用特別角度拍攝流程,加重藝術成份等等,也是建基於傳統以外,那麼,究竟這種含有藝術色彩的照片是如何達成呢?
首先,我要說說中國人婚禮的與眾不同,那就是同一天內需要完成中式加西式的流程,那是早早的出門、遊戲、奉茶、出門、過門,然後是婚禮,一系列的進場儀式,台上證婚,往後是婚宴流程,又再是迎賓、進場、播片、演說、敬酒等等,一天看似是十多個小時,然而流程卻是不少。當攝影是一份工作的時候,職業攝影師要做的,就是把以上流程能夠用他的拍攝角度保留下來。
好了,那如此急速的時間上,客人對攝影也有要求,攝影師能做的是什麼?很多令你驚為天人的婚照,也許部分是來自神來之筆,無論人物企位,背景,表情也天衣無縫,瞬間給抓拍了下來,但是有那麼多的巧合嗎?然而更多的是,攝影師透過其專業認知,視乎情節而去設定場景佈局,把客人只是置身其中而去完成客人的期望,當中的重點就是「客人的期望」。那有攝影師不希望能自由地拍攝,儘情地發揮,但事實上是什麼?客人整天可能會問攝影師,該怎樣安排,該怎麼拍,攝影師能瀟灑的回應一句,客人你們自由發揮吧,我是自我的,我是來拍照而已,不作任何流程安排的。試想想客人會有什麼反應?不進行擺拍,鋪排,就像不提供服務般而顯得不夠專業。婚禮攝影師不是單單在拍攝,他是一個服務供應商,編排只是攝影工作的一部分。
其次是,東方人的含蓄與西方人的外向有非常大的文化差異,當我在拍攝洋人,或者是海外來港的新人時,沒有了什麼出門奉茶等繁文縟節,姊妹們也毫不忌諱在不化妝的情況下給你拍幾個惹笑的鏡頭,大家也不怕面對攝影師的鏡頭,與東方人的含蓄,唯美相比,自然是有天淵之別,再加上時間充裕,攝影師有充份的時間去進行抓拍,而不是給告訴你,十五分鐘後出門,二十分鐘後上車之類的時間性限制。
各地婚禮有各式的規矩做法,隨便邏用西方一套套進東方人當中而去藐視,是有點大言不慚。最後,攝影師當然有作為攝影師的邏輯與藝術取向,但所謂的藝術家是建基於不受收入所限下而衍生,婚攝也不過是商業攝影的一種,所以不要隨意去輕視自己身處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