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
常說,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世上要學嘅事物實在太多,最近對老鏡頭產生興趣,其實選購老鏡,筆者心目中真正的老鏡頭,事前需要知道的,不能太少,不是隨便付費就成事,事實上老鏡頭一大賣點就是平價且具質素,要知為何同一牌子,一支幾百港元有交易,另一款另一支可以標價廿萬,不是一件易事。
可能筆者認識的朋友,隨便攝影超過十多年以上者實在太多,說真的,給予小弟一支 Nikon AI/AIS 鏡,說這就是老鏡,雖是事實,但畢竟有用 Nikon 的,這些看似古董,卻人手幾支,無他,就是太多太平太入門了,初學時誰不是用這些鏡?看到有網友攝影短短三幾年,不是 Nikon 17-35 就是 24-70,真的很驚訝。
本文從一個喜愛敗家的香港閒人出發,記錄如何進入老鏡頭世界,由於網上分享太多,本文試從重點轉載,如對各牌子有興趣者,應再加自行研究。
( 還請真正高手高抬貴手,唔好打面 )
前言 ( 二 ):
世人說,買機送技術。
此話當然是一句反話,依筆者多年來的理解,說此話者不外乎認為,花了錢其實也不會影到好作品。
此話很真實,但,到底又是誰說,買機買鏡,本來是為了提升技術呢?如果不偷不搶不借,到底人家買什麼也好,滿足購物慾吧!
其實,不買貴機,不買好鏡,技術也不可能因此提升吧,我是說,兩者根本無關吧? 如果覺得禁慾能成仙,這是出家吧?筆者作為一個凡人,個人意見,如果能從中保持攝影熱情,多體會,那又有何問題呢? 如果想探討攝影問題,筆者也有一兩篇之前寫過的劣作,有興趣或失眠問題嘅朋友可以看看。
正文:
筆者心目中的老鏡,和歷史有關,一般比較易買到的,已經是戰後 ( 二次世界大戰 )的事,二戰結束年份為 1945 年。
世界上最強的攝影器材國家,本應為德國,這是無可反駁的,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已有研發,要不是有這種強勢,德國也配不上是為唯一,曾介入一戰,二戰的國家。
德國於二戰戰敗後,被美國和前蘇聯一分為二,是為東德 / 西德,直至 1990 年代兩德合併。文獻記載,東德歸前蘇聯監管,西德歸美國,是為當時兩大列強。
德國二戰前的攝影相關公司,當中最出名的其中一間,莫過於 Carl Zeiss,亦即蔡斯鏡。東西德分裂的頭十年,據報並未真正完全斷交,直至五十年代為至,Carl Zeiss 東西德兩方各自營運,並以更名作識別,東德蔡斯是為 Carl Zeiss Jena,後人稱此為 CZJ ,鏡前有 DDR 字樣,是為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亦即東德,東德蔡斯,中港台就簡稱為 「 東蔡 」。
相對西德就多自稱 Germany 或 West Germany,稱呼西德蔡斯為 「 西蔡 」,是為 Carl Zeiss Oberkochen。
前蘇聯在東西德分裂時,以戰爭賠償為理由,搜掠東德,文獻上指出,蔡斯東德部門,連夜將大部份工作人員和制作工具,運至西德,所以前蘇聯並未得到太多相關資訊,但二戰後前蘇聯也推出過不少鏡頭產品,一般說法這些都是東蔡的「 老番 」產品,品質造工成像也未見超越正牌產品,但價錢吸引。
二戰後日本掘起,我說,如果當今相機王國是日本,相信無人反對,三大廠是 Sony ,Canon,Nikon ( 不分先後 )。 認識 Sony 的都知道, 本來 Sony 是做收音機起家的,說為何 2020 年有機會超越 Nikon 這個五十年代已做 Rangerfinder 和第一部單反 Nikon F ( 人稱為 大F ) 的大廠呢?
Sony 於廿年多前開始跟西德蔡斯合作,至今天,Carl Zeiss 正廠手動鏡根本已經全是 made in Japan ! 想要蔡斯又要自動對焦的話,請找 Sony,那是百年品牌 Carl Zeiss ( 最早成立於 1846 年 ) 加持呀 ! 不過日本人也會跟你說,自家研發的 Sony GM 系列也不輸呀!
說起來,日本人跟德國,這個百年相機王國偷師之路,說起來也很多,例如 Nikon 早年的 rangefinder 系列 S,德國設計師當年直言覺得很厭惡,那是 Leica M 機的抄襲作品! 後來好一點了,合作關係正式化,有日本光學公司 Asahi 旭光學收購德國品牌 Pentax,亦即今天的 Pentax ( 據悉已給 Ricoh 收購了 )。其實早在八十年代開始,部份蔡斯鏡已經是日本制,例如 rollei 的鏡,同一款可以分別是產於西德,新加坡,日本等不同源頭。當然還有 Leica 電子姊妹機 Panasonic 吧 ! 不過這些已經是很現代的事情了。
忘了說,世上第一部單鏡反光機,也不是日本人設計和製造的。
[ 那我應該怎樣買 ? ]
本來想說,全都買就對了。
但全都買也有先後,上網找也先給我關鍵字吧?
M42 : 這是一個曾經大熱的通用接口,如果玩老鏡頭,這是近乎必要接觸到的。選一部 M42 的菲林相機,或 M42 轉無反轉環即可。
東蔡 : 去找「 東蔡三寶 」吧,不是叫你全買,但這個詞語可以在網上給你很多資訊。ebay 的話找 Carl Zeiss Jena 或 Jena 便可,例如 “Jena 35 2.4” 你會找到一支人稱三寶之首的 35mm f2.4 定焦鏡。東蔡分成三個時期,依鏡身外觀可以得知,分別為銀,斑馬,黑。斑馬是為銀加黑間條設計,事實上這個字亦源於西方稱它為 zebra,我意思是,不是出自中港台那些很本土化的術語。
Rollei : 這是一間很代表性的公司,雖然 1981 破產了一次,後來又重新出發了,筆者認為當中的雙鏡反光機 rolleiflex ( 中片幅 120 菲林機 ) 很值得一試,重量是可以拿得出街的,當然 135 菲林號稱最細部的 rollei 35 也見一絕。
HFT : 這是 Rollei 鏡頭的一種鍍膜,發色濃烈,Rollei 鏡頭其實是 Carl Zeiss 加持,例如 Rollei HFT planar 50mm 1.4,其實就是 Carl Zeiss Planar,但基於產地不同而不打上 Carl Zeiss 品牌。
QBM : 這是另一款鏡頭接口,說會用 QBM 接口的菲林相機,其實只有 Rollei 自家的 135 單反系列,例如 Rollei SL35,要留意的,Rollei 於七十年代尾,廠房鍍膜高壓爐發生過爆炸,之後廠就搬到新加坡了,所以同一產品有機會產於西德或新加坡,但當然,那一種今天比較值錢,你懂的。ebay 很多很多假貨,不是說那堆不是 Rollei,而是 made in germany 那句字眼刻在機頂上,或機後方,但那件零件跟新加坡版是共通的,換上去,價錢就上升了。( 所以那個機頂很值錢呀 )
M39/L39 : M39 跟 M42 其實很相似,都是以螺絲方式固定於機身上,前蘇聯自家有一堆 M39 接口鏡頭,但 Leica M 系列的前身的接口也是用 M39!由於兩款鏡頭接口具同樣名稱,甚至連設計也是一樣,所以用錯鏡的機會是有的,所以 Leica 的 M39 接口被稱為 L39。但其實要注意兩款鏡頭是不可互通的。
俄仔鏡 : 說起來其實前蘇聯鏡頭沒太大優勢 ( 除了比較平 ),有一種賣弄 「 旋轉式散景 」的鏡頭是出於俄羅斯,或其實東德鏡頭本身都有這類鏡,筆者個人不喜好這效果,試試網上找 Petzval 這字你會了解更多。還有什麼 Helios,Zenit,Jupiter 等等。
Meyer : 另一間比較為人認識的東德鏡頭廠商,東德鏡頭不限於 「 東蔡 」。戰前品牌稱為 「 Meyer Gorlitz 」,戰後稱為「 Meyer-Optik Gorlitz 」,戰前的可以貴好多,還有一種叫 「 Hugo Meyer 」是給大底相機用的。
Takumar : 這裡指的是 Asahi Pentax 出品的鏡頭,有 Takumar, Super-Takumar,Takumar SMC 等,評價高,連同同廠 Asahi Pentax Spotmatic 系列,稱為 M42 最佳相機。不過要留意 Takumar 鏡片使用了放射性物質 「 釷 」亦即有輻射,詳情自行找查,字眼為 radioactive lens。要留意 Pentax 鏡頭早期是用 M42 ( 亦因此而聞名 ),而中後期開始轉用自家研發的 PK 接口 ( Pentax K mount )。傳聞 Takumar 為一當時出名的攝影師,與當時 Asahi 老闆相認識,因而以此命名。
Carl Zeiss : 不懂這個字的話,基本很難玩老鏡吧! 蔡斯真的是光學界神壇上的領導人 ! 早期蔡斯要知道的,可能就是 Planar,Tessar,Sonnar 吧,蔡斯早期有這幾款不同的設計,買 rolleiflex 的話這三個字很影響價錢呀!還有 Flektogon,Distagon 等等,這些都是鏡片設計名稱。
[ 建議 ]
找一部 M42 機,先選一支 M42 鏡吧!
( 筆者覺得菲林相機較具原味,或可選相對應接環用於無反 )
其實平玩 rolleiflex 的話連鏡也不用換了,因為無得換鏡。
蔡斯是很難不玩的,Rollei 機鏡也有優質平貨。
Leica 就等你把一切都用夠了才想吧!
因為 Leica 已經無性價比這回事。
後記:
圖片攝於俄羅斯一山區 , 日後有時間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