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攝影的「一代宗師」何藩曾經說過: “真正的好照片是在你的眼裏,在你的腦裏,在你的心裏。並不在於那冰冷的相機裏!”
“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種抽象的味道,充滿神秘感。” —何藩
何藩喜歡拍攝黑白片,因為黑白可以讓觀眾抽離於現實的彩色世界讓觀眾有沉思默想的空間去產生共鳴,黑色係力量,既偉大亦神秘,黑色在照片中可以主宰視覺世界!
何藩一生鍾愛攝影,對影像有極高的要求,從其作品可得見其拍攝規劃的嚴謹和攝影技巧的熟鍊,以新派攝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規的傳統風格,
拍攝了大量反映香港市井生活的攝影作品,他極度重視影像的光影效果,要求可謂到了極致,畫面的構圖和佈局一絲不苟, 作品從早期的畫意派開始,到盛期的寫實拍攝, 都具有獨特的風格。何藩 是一個通過實踐自學成才的攝影師,憑藉他的天賦和努力,
在創作的時候他會以極大的耐心在既定的理想位置去等待「最佳時機」的出現 ,( 在心儀的光照底下,靜侯著合適的人物,與精心建構的背景不期而遇 )。 他特別喜歡背光長影效果或結合煙霧與光線來營造矇矓的戲劇感和氛圍。
何藩對香港⺠生的熱愛讓他的攝影作品充滿人文氣息。在他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苦力、商販、沿街叫賣的小販和在街上玩耍的孩童等等。他用相機拍攝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紀錄香港人的苦難和堅韌,見證了香港人的拼搏和希望。他努力捕捉著《香港魂》!
~~~~~~~~~~~~~~~~~~~~~~~~~~~~~~~~~~~~~~~~~~~~~~~~~~~~~~
《日暮途遠》(As Evening Hurries By)拍攝於一九五四年的香港西環,
日落時分,海浪不斷拍打岸邊,堅尼地城海邊的一位工人推著三輪車。這是一個很安靜的場景。從照片裏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何藩先生想表達的北周文人庾信的《哀江南賦》裹那“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的氛圍。
他說:“假如我只憑一張作品留名,我希望是這張。”
《東西相遇》(East Meets West),拍攝於一九六三年。香港正處於遭受身份認同危機的敏感時期。何藩先生的作品真實地重現了老香港風貌。
他説: “ 香港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老香港尤其讓人眷念。當我在五六十年代拍攝她的時候,感覺與她心相通,情相融 ”。
《陰影》( Approaching shadow ),1954年。何藩對構圖及幾何圖形的鍾愛反映在眾多作品的標題上,有時這個傾向的影響大到把他的創作推至概念性的藝術攝影,此獲獎無數的作品是大師的設計兼後其黑房加工出來的畫面。
《銅鑼灣初曉》,1948年。這幅作品描繪了香港銅鑼灣擴建堤道前田園詩般的遼闊景象。銅鑼灣過去曾是糖廠和製冰廠的核心工業中心,近十幾年來,儼然成為香港最密集的商業集散地之一,當地的租金價格甚至超過紐約第五大道。但在20世紀50年代,在維多利亞公園建設期間,海岸線逐漸從海灣延伸擴展。
《香港仔的黃昏》,1958年。香港仔在香港南區的西角,那裡的海灣遼闊,四周島嶼環繞,形成了天然避風塘。照片捕捉了黃昏日暮下停泊港口的船隻,彷彿依舊在雲霧繚繞中起伏漂泊,泛起熠熠生輝的波紋。
《午後閒談》,1959年。作品講述兩名年邁婦女在中環街市閒聊的故事。何藩這樣評論此作:“現實生活正如一道滔滔不絕之洪流……(攝影家)在變易無常的現實人生中抽取永恆的影像。”
《後巷》,1955年。煙霧在何藩的作品中擔當重要角色,用於營造一種獨特氛圍,不過通常都不是自然現象。在作品中,四周煙霧瀰漫,路人看似無意中走進鏡頭。但何藩透露:“雖然環境和光線都是自然及現存的,但人物卻是作者所物色、濃煙也是作者所佈置。”
大師其他的作品:
大師對攝影的個人感受:
1.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生活還不夠近。
2.用眼睛捕捉的鏡頭只能稱照片,用心靈捕捉的鏡頭才能叫藝術。
3.我所表達的都是真實的自我,是真正出於我的內心。
4.有時候最簡單的照片是最困難的。
5.只有好照片,沒有好照片的準則。
6.攝影師必須是照片的一部分。
7.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
8.名著、音樂、繪畫都給我很多靈感和啟發。
9.我不喜歡把攝影當作鏡子只反映事實,所以在表達上留有想像空間。
10.我一生都在等待光與景物的交織,然後讓魔法在相機中產生
從大師作品中去認識大師,在了解大師之餘,更希望能藉其作品和經歷去反觀自身。
#以下有一連結網址,歡迎登入以欣賞更詳盡豐富的何藩大師的短片版本, 多謝觀看、敬請留言必分享, 謝謝!
Thanks for browsing (多謝溜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