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裁剪看似是非常簡單的工作,就是把相片不要的部分,例如:意外入鏡的路人及雜物刪去,但裁剪位置是否恰當美觀,卻大有學問。若不慎錯選裁剪位,極有可能破壞相片的構圖與美感。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攝影師 Sarah Rodriguez-Martinez 綜合了 5 個簡易技巧:
1. 人像長度
▲全身人像(左)和大半身人像(右)
單就人像相片而言,初哥在拍攝時,會喜歡使用廣角鏡,把整個人攝入鏡。全身相可以包含一定程度的環境元素,有助告訴觀賞者更多的故事內容,或用於表達拍攝者的情感狀態。
若想加強人像的重要性,可以在雙腿位置或腰部進行裁剪,分別得出大半身人像和半身人像相。由於環境元素減少了,觀賞者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人像身上。
▲半身人像(左)和頭部特寫(右)
想更激進的話,可裁剪至僅餘下頭部及少量的肩膀,即俗稱的大頭相。由於環境元素已所餘無幾,整張相片幾乎被人像的臉孔佔據了,觀賞者只能透過人物的表情、眼神及化妝等僅有的元素去理解相片。通常人物要很有特色,或拍攝者想表達一個強烈的情感,才會使用這種構圖。
2. 裁剪位置
裁剪位置也有講究。裁剪的黃金定律是:不要在關節位置下刀,即腳踝、膝蓋、手肘,肩部或頸項位置,否則人像會顯得很不自然甚至奇怪。
▲裁剪位置在腰,感覺舒服自然。
▲裁剪位置刻意選在手肘,感覺很不平衡。
▲再把裁剪位置刻意選在頸項,感覺更加奇怪。
▲把肩膊加回來,觀感再次提升。
3. 裁剪臉部
裁剪大頭或頭部特寫相片時,必須避免把裁剪線放在下巴位置,這會令人像看來很不自然。另外,任何時間都要把眼睛放在構圖的上半部分。一般情況下,大頭相只能在頭頂位置作有限量裁剪。
4. 相片比例
相片比例有助帶出照片的氛圍。例如具有高寬高比(即寬度遠大於高度)的全景照片,可以納入大量的地形,同時帶出寬敞的開放空間。正方形照片則將焦點放在中心,非常適合自拍用途,因此在 Instagram 上很受歡迎。而現時最常見的 3:2 比例相片,主要用於 DSLR 及菲林,它能提供平衡感最佳的畫面。
當使用 DC 或 Micro4/3 相機時,相片的預設比例是 4:3,比 3:2 相片略短。在拍攝直度人像時,4:3 比例會留下較少的空白空間,相片的觀感較佳。
▲3:2 相片(左)和 4:3 相片(右)
▲正方形相片
5. 前期裁剪 vs 後期裁剪
當影友很確定所需要的構圖後,其實可拍攝時,以構圖方式來「裁剪」影像。不過,三心兩意是人的天性,想法亦會隨時間而改變,若拍攝後想改變構圖,無數的圖像編輯軟件可以幫到手。大家要注意的是,後期裁剪有個缺點是,相片的像素會減少(解像度降低),對大尺寸輸出會有一定影響。
▲將裁剪圖(左)放大至跟原圖(右)相同的尺寸,可見到裁剪圖因解像度降低而略顯矇矓。
Sarah Rodriguez-Martinez 通過閱讀、參加網上課程和用上大量時間拍攝照片來學習各種技巧。她擅長拍攝肖像,自然照片和文化活動也是瑜伽愛好者。影友可到 Instagram 觀賞更多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