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當閃光燈結合相機一同運作的時候,有個重要的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此正是快門簾幕的同步模式。一般而言,同步模式為前簾同步(First Curtain Syn)與後簾同步(Second Curtain Syn),兩者都有補光的作用,但效果卻有明顯的差異。
Adorama TV 日前便製作了一段短片,示範兩種閃燈同步模式的效果差異。相片主體是位舞蹈員,相機曝光時,她會做出一連串的動作;為加強效果,攝影師刻意在她身上掛上 LED 燈條,讓影友更易看出當中的分別。
由示範相片可見,以前簾同步模式拍攝的相片,光軌出現在人像前面;以後簾同步模式拍攝的相片,光軌出現在人像後面。相對而言,後簾同步模式的相片觀感較自然,觀賞者會聯想到,光軌是主角移動的痕跡;反觀前簾同步的相片,畫面是「人望著一堆光軌」,觀賞者無法產生關聯,感覺奇怪。
一般來說,在黑暗中拍攝移動的物件,使用前簾同步(通常是預設值)是較保險的設定,有較大機會拍到主體清晰的影像。若曝光時間加長,同時希望光軌或殘影出現在主體的後方,便要緊記切換至後簾同步模式。
補充一點相機快門在曝光時的運作情況。相機的快門實質上由兩個簾幕組成,一般稱為前簾與後簾,有時又稱作第一與第二簾幕。在拍攝的時候,兩個簾幕會在不同的時間開合,當中的時間差異,便是感光元件的曝光時間。
在曝光(快門簾打開)時加上閃燈,一般做法是剛在前簾剛打開後(前簾同步),或後簾即將關閉前(後簾同步)發射閃光,若拍攝對像靜物,兩種同步模式的拍攝效果大致一樣,但主體正在移動的話(例如:汽車),效果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