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APS-C 相機也有高畫質?Nikon Z50 低光人像實測

文:Ellen︳攝:Jeffrey、Ellen︳攝錄:Olivia、James︳主持:Jeffrey、SA 妹︳模特兒:Yumi Chan

不少人的觀念都是以「器材重量」來換取「成像質素」,就如揀得 APS-C 系統意即着重輕便,畫質其次,究竟「魚與熊掌」二者可否兼得? 其實 Nikon 推出全片幅無反 Z6 及 Z7 時,已為 APS-C(DX)系統舖路,同樣採用 Z-Mount 的 APS-C 相機 Nikon Z50 主力以高感光能力為賣點,不一味以高像素與其他廠家「正面」較技,不難看到官方意欲平衡輕巧與畫質的距離。那麼 Z50 在低光環境下的表現如何? 今次我們就以「低光人像攝影」為主線,實測 Z50 的本事吧!


▲ Nikon 現時在 APS-C 系統出了兩支 DX 鏡頭,分別是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及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今次我們亦會以這兩支鏡來實測。


▲ Z50 3.2 吋 104 萬點觸控螢幕支援向下反揭式操作,在螢幕向下反揭時,相機會自動切換至自拍模式,同時也可在下反狀態下使用觸控對焦或調整 Menu 。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之作
Nikon Z50 的機身設計與全片幅的 Z6Z7 十分相似,但若把三者並排來看, Z50 差不多細了整整一圈。即使是女士拿在手上,仍覺十分輕巧。其機身重量僅 397g,加上電池與記憶卡也僅 450g,在同級機身中,亦算是難得輕便的選擇。Z50 內置清晰及寬廣的 236 萬 EVF,手握位也夠深,長時間手持都不不覺疲累。其操控頗有 Nikon 高階單反特色,可見官方不是只顧把機身造得「細小」,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作。


▲ 即使是如筆者般的女生,亦能輕易單手拿起 Nikon Z50,可見機身設計相當輕巧。

兩支 KIT 鏡皆有驚喜 !
過往很多人認為 KIT 鏡屬入門之選,對其畫質亦不會有太高要求。但隨着技術進步,越來越多 KIT 鏡也造得堪比中階甚至高階鏡。加上 Nikon Z-Mount 以 55mm 特大口徑及 16mm 超短法蘭距見稱,與全片幅系統共同使用 Z-Mount 的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及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兩支 KIT 鏡,畫質就比得上不少其他中高階鏡頭。除了提升了邊緣解像力,尤其在陰暗環境下拍攝,即使全開了光圈、及使用不同焦距,兩支鏡的解像力仍保持一定水準。雖然為了輕巧的鏡身而採用了不算大的光圈,但二者皆有不俗的鏡頭防震加持。 加上機身的原生 ISO 高達 51,200 可提供高感光度表現,機鏡配搭使用,亦算相當匹配。


▲ 16mm、f/5.6、1/80s、ISO 200 (大圖)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的 16mm 廣角端(等效 24mm)可交代更多景物;另一方面,女士用來自拍也不會顯得面很大。


▲ 36mm、f/5.6、1/80s、ISO 400 (大圖)
36mm(等效 54mm)是人像拍攝的常用焦距,效果自然順眼。


▲ 50mm、f/5.6、1/160s、ISO 200 (大圖)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的 50mm 廣角端表現驚艷,解像力及反差比得上高階鏡頭,相片充滿立體感。


▲ 250mm、f/6.3、1/125s、ISO 200 (大圖)
使用遠攝端 250mm 焦距,相片雖不及廣角端的 50mm 般銳利,但模特兒衣服紋理及頭髮等細節仍算清晰,紫邊及色散問題亦屬輕微。

暗位對焦可比全片幅
用慣 Nikon 單反的用家,普遍都對於其 DSLR 的光學觀景器質素、及對焦系統讚口不絕,所以反而令他們不捨得轉用以 LiveView 取景及對焦的無反相機。但以現時的技術,Nikon 無反在取景及對焦方面的表現,決不會令單反用家失望!Z50 支援低至 -4 EV 對焦,其 209 點混合式對焦系統,把相機的對焦點覆蓋了畫面中水平 87% 及垂直 85% 部分,某程度上比不少過往的高階單反觀景器,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推高 Z50 感光度時,發現即使用了 ISO 1,600 甚至 ISO 3,200,成像仍可保持細節,驟眼看還可能以為是用全片幅拍攝。

在 2019 年五月,Nikon 推出 Z6Z7 的韌體更新,新增了「眼睛偵測 AF」功能,拍攝人像時就更方便。至於隨後推出的 Z50 也同樣具備此功能,而 Z50 亦是 Nikon 首部支援「眼睛偵測 AF」功能的 APS-C 相機 。在今次拍攝時,無論是用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或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對焦速度都很利落;即使模特兒做不同動作,如轉身、搖頭等都可快速對焦,而在她雙眼都可見時,用家更可自由選擇在左眼或右眼切換對焦,實在讓人方便又驚喜。


▲ 32.5mm、f/5.6、1/30s、ISO 800 (大圖)
即使在昏暗的環境下,Z50 的對焦一樣應付自如,加上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的光學 VR 高達 4.5 級,拍攝模特兒半身時仍可準確對焦眼部。


▲ 此機亦有一個方便又好用的重曝功能,讓用家拍攝重曝相片。

除了人像,我們亦拍攝了一些景物讓大家有個參考。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及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兩支鏡,已涵蓋了大部分的攝影題材。以 16-50mm 的 16mm(等效 24mm)廣角端來拍攝風景以及紀錄一般生活已相當足夠,而 50-250mm 廣角端的對焦距離僅為 0.5m,可謂極短,不難拍到一些小昆蟲及不太遠距離的花鳥。而以 250mm(等效 375mm)更可拍到近岸水鳥、停在欄杆、樹上的雀鳥!


▲ 16mm、f/8、1/200s、ISO 100 (大圖)
NIKKOR Z DX 16-50mm F/3.5-6.3 VR 24mm 等效焦距的廣角端拍攝建築物,解像力極高,放大相片更可仔細看到廟頂上方雕塑的細節。

筆者本身十分喜愛使用遠攝鏡拍風景,因為可拍到較少人拍到的角度,鏡頭的壓縮感亦令相片看起來較有新鮮感。現在再來看看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的遠攝試拍。


▲ 50mm、f/5.6、1/800s、ISO 100 (大圖)
以 50mm 廣角端拍攝,無論邊緣還是中心成像都有水準,連度假村的招牌亦清晰可辨。


▲ 100mm、f/5、1/640s、ISO 100 (大圖)
以 100mm 拍攝稍見暗角,但整體成像仍很不錯,解像力亦未見下降。


▲ 250mm、f/8、1/200s、ISO 100 (原圖)
以 250mm 遠望端拍攝,中心成像仍相當不俗。


▲ 欄杆及文字仍清晰可見(100% 原大)。

KIT 鏡都可以鳥攝!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的望遠端有 375mm 等效焦距,光學 VR 達 5 級,用來拍攝近岸的大型雀鳥、停留在花、樹上的蝴蝶都不怕會失焦及晃動。這支 KIT 的成像可說交足貨,即使經常全開光圈亦算合用。


▲ 250mm、f/6.3、1/640s、ISO 100 (大圖)
以 250mm 拍攝近岸的水鳥,效果相當不錯,白色羽毛也沒有出現色散問題。


▲ 250mm、f/6.3、1/250s、ISO 200 (大圖)
拍攝停下來休息的麻雀都毫無難道,而即使牠在較邊緣的位置,羽毛仍是很清晰。

低光表現自如 人像景物兩相宜
Z50 以低光對焦準確為賣點,無論人像還是景物一樣遊刃有餘。適逢筆者試相時是紅花風鈴木的花期,我就隨意以Z50 及 NIKKOR Z DX 50-250mm F4.5-6.3 VR 在傍晚時拍了數張。


▲ 250mm、f/6.3、1/30s、ISO 3200 (大圖)
燈光部分幾乎沒有紫邊,也沒有眩光等問題。


▲ 250mm、f/6.3、1/30s、ISO 3200 (大圖)
雖然 250mm 端光圈為 f/6.3,但因為是長焦加持的關係,在實際拍攝時散景表現亦不錯。

小結:輕巧便攜 有單反操作感
經過今次試用,對筆者而言,最欣賞便是其可伸縮收合成「餅鏡」的設計。雖然使用時要扭來扭去,但即使是女生,小巧機身加上 16-50mm 的組合,放在手袋也不佔很多空間。而這麼輕巧的機身竟然有可比全片幅的成像質素,專業用家用來充當幅機也是不錯之選。另一可讚之處,是兩鏡的鏡頭控制環都可預設多種功能,如對焦及光圈等操作,以便用家自行設定。Z50 畢竟與 Z6 及 Z7 採用同一 Z-Mount,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即使入手了較貴價的定焦鏡或遠攝變焦鏡,也可在 APS-C 相機與全片幅相機間交換使用,不入手的理由也更少了吧!

最新消息
1 日前
Sony 集團正式對外宣布將以約 680 億日圓 (約 HK$36 億) 收購 Bandai Namco Holdings 2.5% 股份。這項舉措意味著日本兩大內容巨擘將進一步加深合作... (繼續閱讀)
1 日前
Tesla 入門級新款電動車久未有官方消息,年初時 Tesla 曾說會在上半年公布,但是現在已經 7 月底,新消息呢?在 23 號美股盤後公布第二季財報,CEO... (繼續閱讀)
1 日前
近期 Sony 新推出的 RX1R III 雖然引發強烈的愛恨分歧,但其市場銷量卻出乎意料地強勁,反映出這部機對攝影專業用戶的吸引力依然穩健。Sony Japan ... (繼續閱讀)
2 日前
2025 年手機攝影戰火再燃,五大旗艦:Samsung Galaxy S25 Ultra、HONOR Magic7 RSR、vivo X200 Pro、小米 15 Ultra 及 HUAWEI Pura 80 Ultra 各自出... (繼續閱讀)
2 日前
小米年度影像旗艦 16 Ultra 近期傳出多項升級消息,據悉這款新機將在外觀設計與硬體規格上帶來六大突破,令眾多「米粉」引頸期盼。最顯著的改變在於... (繼續閱讀)
2 日前
為慶祝品牌誕生 100 周年,Leica 除了早前推出城市特別版 M11 和「M11-D 百年 Leica 特別版」外,近日亦低調推出 4 款 SL3-S 全新鏡頭套裝,其中一... (繼續閱讀)
2 日前
在數碼攝影年代,絕大部分的相機都配備 LCD 屏幕,令大家很多時會有一種「影完即睇」的習慣,甚至連相都未影就頻頻透過 Live View 畫面更改拍攝參數... (繼續閱讀)
2 日前
神秘與夢幻的攝影大師:伊莉莎維·波羅迪娜 (Elizaveta Porodina) 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她的作品充滿戲劇性、神秘感與強烈的色彩運用。 (繼續閱讀)
2 日前
一體式中片幅數碼相機 FUJIFILM GFX100RF,配備 9 種畫幅比例、20 種菲林模擬,再加上數碼轉換器的 4 個焦距,創作變化多達 720 種!GFX100RF 還內... (繼續閱讀)
2 日前
BMW iX 可以算是香港較常見的 BMW 電動車款,無疑是在香港市場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全新改款 iX 在香港發表, iX 維持其龐大的車身輪廓巧妙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