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Alex
多年來 Canon 的 16-35mm 超廣角變焦鏡無論是恆定 f/2.8 還是 f/4 光圈,以致焦段比較奇特的 EF 17-40mm f/4L USM,全都屬於高階的「L 鏡」系列,影像有一定質素。來到 RF 無反鏡世代,大、小三元都「齊腳」之後,廠方出其不意發表 RF 16mm f/2.8 STM,鏡頭僅重 165g 之餘,建議零售價更只是 HK$2,680,跟一支普通的 Kit 鏡差不多,令一眾 RF 機用家都對此鏡抱有很大的期望。
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當各品牌的大三元鏡頭的零售價已超越 1.5 萬港元,正向 2 萬港元逼近之際,RF 16mm f/2.8 STM 只售 HK$2,680,可想而知此定焦鏡規格和表現必然不會高,而問題是,會否差得很離譜?我們首先由鏡身入手。新鏡採用 16mm 定焦設計,7 組 9 片光學結構相對簡單。鏡身主要使用塑膠物料,有助縮減體積(鏡身長 40.2mm)及重量(165g)。事實上,此鏡頭與 RF 50mm f1.8 STM(HK$1,780)外形及尺寸幾乎一模一樣,拿上手質感亦算堅固硬淨,造工不會比 28-85mm f/3.5-5.6 之類的 Kit 鏡差。
其次是 RF 16mm f/2.8 STM 僅選用 STM 馬達,對焦速度當然不能跟 L 鏡的 USM 馬達相比。至於 7 組 9 片的鏡片組內,也用上一片 PMo 非球面鏡片,幫助修正像散及像場彎曲。跟現今不少的平價鏡頭一樣,此鏡也會倚賴機身對影像作出部分修正,當中變形控制更是強制開啟。有影友或會對這類要借用機身修正功能「輔助」的鏡頭看不上眼,然而對這類較平價的鏡頭而言,能交出一張有板有眼的照片,其實已是算完成任務。
就舉以下在城門水塘「大水碗」實拍的照片為例。配合 Canon EOS R6 拍攝,開啟「周邊亮度校正」,「數碼鏡頭優化」設為「標準」,以石橋中段為對焦點,在最大光圈之下,橋身石塊的紋理清晰,「大水碗」近鏡頭的邊緣上的雜草有足夠的銳利度,整體來說算是可以收貨。至於邊緣的畫質,留意右下角的植物甚至右上方的石牆,兩者都離景深清晰範圍不遠,無可否認影像有少許「散開」的情況,但未至於模糊得不能辨認。再看看照片頂端的兩角,天空部分不見有暗角,反映「周邊亮度校正」功能有出色的表現。
再說回鏡頭本身。RF 16mm f/2.8 STM 以輕便作為最大賣點,鏡身設計亦大幅簡化,僅有一個對焦環及一個切換鍵。後者再配合機身設定,能把轉環更改為調校光圈或快門速度等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在 7 組 9 片光學結構內,其中有 8 片鏡片(6 組)被列作對焦鏡組,此鏡組在開機後凸出來,並隨對焦距離而有所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此鏡不支援多重曝光拍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