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全片幅之經典:Leica M9 詳細測試報告



全片幅之經典:Leica M9

即使大家未用過或者未知道甚麼是 Rangefinder(連動測距相機),大家都多數聽過德國 Leica 這個品牌。在不少影友心目中,Leica 除了是 Rangefinder 的代表,甚至也是一個品味、攝影態度的象徵。上代 M8 推出三年之後,今代推出的 M9 終於走進全片幅年代,像素提升至 1800 萬,成為全球最輕巧的一部全片幅數碼相機。身價達 HK$57,000 的 Leica M9 究竟是否物有所值?今次 DCFever.com 就帶大家揭開 M9 的「身價之謎」﹗

Rangefinder vs DSLR

在觀看 M9 的測試之前,大家必須要知道 Rangefinder 跟 DSLR 在本質上的不同,現在先來一個簡單的重溫。連動測距相機(Rangefinder)曾經是世界相機的主流,跟單鏡反光機不同,Rangefinder 的觀景器為旁軸取景器,取景器的影像並非鏡頭的真實影像,而是由一個獨立的觀景窗取景。Rangefinder 的旁軸取景器又透過鏡頭連動測距器與鏡頭的對焦系統連動,對焦不準時,取景器會出現兩個主體影像,要轉動鏡頭的對焦環直至對焦準確,這兩個主體影像才會重疊。用家透過影像的重疊,便可確定相機對焦已經完成。Rangefinder 與 SLR 有截然不同的設計,兩者可以作以下的比較︰

  連動測距相機 單鏡反光機
取景器光度 不受鏡頭影響 受鏡頭最大光圈影響
取景視野 可大於 100% 不多於 100%
取景視差 沒有
曝光時取景器影像 不變 全黑
廣角鏡頭設計 較易 受反光鏡限制
遠攝鏡頭設計 受後對焦對離限制 較易
快門聲 較輕 視乎反光鏡設計
快門震動 較輕 視乎反光鏡設計
快門時滯 較短 一般較長


由於 Rangefinder 跟 DSLR 各有好處,本身就是兩樣不同的東西,不能直接比較。因此這個測試報告將會撇除這個差異,在攝影性能上主要以 Rangefinder 的角度及標準來評價 M9,而不會以 DSLR 的標準來進行評價(例如說 M9 沒有 AF、取景有視差等)。不過,由於影像處理及數碼部分跟機體 form factor 無關,因此在數碼化的部分就可跟 DSLR 進行比較。

1800 萬像全片幅 CCD

自 2006 年推出 M8 之後,經過 2008 年的小改版 M8.2,M9 終於都走進全片幅年代。相比起 DSLR,由於 Rangefinder 的後組鏡片與感光元件的距離(後對焦距離)較短,鏡頭出來的光線會以較斜的角度照射至感光元件的邊緣,令畫面邊緣的吸光能力減低,造成相片出現四角失光現象,當轉用全片幅時問題便會更為明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Kodak 為 M9 開發的這片全片幅 CCD 便採用了特別的設計,CCD 邊緣的微透鏡會稍為移位,抵消了光線斜射的影響,再加上 M9 對應鏡頭而進行的數碼化暗角消減功能,即使用上全開光圈拍攝,相片的暗角也是只十分之輕微。


觀景窗(右)及取景線照明窗(左),觀景窗內的取景線要靠取景線照明窗提供光線才能顯示。

距離尺取景窗,為中央對焦部分提供影像。

Leica M9 規格

推出日期: 約 2009 年 9 月
感光元件像素: 1850 萬像素
有效像素: 1800 萬像素
感光元件大小: 24 x 36 mm
感光元件種類: CCD
最大解像度: 5212 x 3472
相當於 135 格式焦距: 視鏡頭而定
變焦能力: 視鏡頭而定
光圈範圍: 視鏡頭而定
曝光模式: 1. 支援光圈先決
2. 支援快門先決
3. 支援手動曝光
場景模式: 未有資料
快門速度: 1/4000 至 4 秒,支援 B 快門
ISO 感光值: 80 / 160 / 200 / 320 / 400 / 500 / 640 / 800 / 1000 / 1250 / 1600 / 2000 / 2500
LCD 熒光幕: 2.5 吋 TFT LCD 熒光幕 ,視野率為 100 %
儲存媒體: SD/SDHC
電池種類: 專用鋰電池
機身重量: 589 克
體積: 139 x 80 x 37 mm

Leica M9 樣本照片

我們一共收錄了 12 張 Leica M9 的測試樣本照片,請按此觀看

「飛」走摩爾紋濾鏡

相信不少影友在購買鏡頭後,都會第一時間為鏡頭加上保護濾鏡。但是無論濾鏡的質素有多好,加上濾鏡之後即是加了一片鏡片,對成像的品質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影響。因此,拍攝日出、日落時除下濾鏡是慣常的做法,一些發燒級的影友甚至不會為鏡頭加上濾鏡。基於同一原因,Leica 在設計上一代 M8 時也沒有將慣常會使用的摩爾紋濾鏡加在 CCD 上,而採用數碼處理的方法來減少摩爾紋現象;至於 IR/UV 濾鏡也只用 0.5mm 超薄款式,務求將 Leica 原廠 M 系列鏡頭的性能完全發揮。

不過這個「發燒」設計卻令 M8 在拍攝黑色物件時出現偏紅,最後 Leica 為 M8 的用家提供安裝在鏡頭前的 IR/UV 濾鏡以解決問題。今代 M9 的 CCD 一樣沒有摩爾紋濾鏡,不過 IR/UV 濾鏡就用回正常 0.8mm 厚度,用家終於都不用在鏡頭前另加 IR/UV 濾鏡,用起上來感覺也「正常」一點。

取 DNG 格式較佳

除此以外,這片由 Kodak 開發的全片幅 CCD 更採用了低折射指數的微透鏡以進一步提升畫質,加上改良了的電路設計以及兩枚影像處理器,即使像素由 M8 的 1030 萬增加至 1800 萬,相片的雜訊及動態範圍反而比 M8 更有所改善。這種改良在雜訊處理方面特別明顯,即使 ISO 800 的相片仍相當「可用」,不過以現今 DLSR 水平來說,這種雜訊控制水平當然算不上特別高明。另外拜特殊的 CCD 設計以及高質素的鏡頭所賜,M9 所拍的相片色彩還原以及寬容度都有相當理想的表現,銳利感當然更是好得無話可說。雖然 M9 的自動白平衡比 M8 有所改善,不過亦好不過大部分的 DSLR,所以選擇以 14-bit 的 DNG 格式來儲存是最明智方法,而且亦為後期調校提供更多空間。


M9 支援大部分 M 接環鏡頭,接環上設有 6-bit 編碼閱讀器。

由於底蓋可以更換,機身編號於是刻在熱靴上。

M9 的取景窗。

全機只有一個 USB 接口。

夾萬級安全穩妥

說到 M9 的機械結構部分,相信沒有太多用家會對 Leica 的工藝有所懷疑。機身以鎂合金製造,為機內結構提供最佳的保護;頂部及底部面板以整塊黃銅製造,配以堅固的鎖上裝置,即使將相機摔在地上,相機最多壞掉,裡面的 SD 卡也不會跌出來,令拍攝好的照片不至於全部毀掉。這種設計源於菲林年代,因為菲林一旦意外彈出「走光」,未沖曬的相片便會泡湯。現在使用 SD 卡已不用擔心「走光」、輕微碰撞等問題,不過 M9 的堅固設計仍然令用家感到用得安心,即使相機遭大貨車輾過,相信相片仍能保得住。

Set ISO 更方便

M9 的外觀跟 M8 分別不大,尺寸亦是幾乎一樣,不過使用了全片幅感光元件後,令 M9 成為了現時最細小的全片幅數碼相機。細心留意 M9 的外觀,大家亦可發現 M9 跟 M8/M8.2 的分別。最明顯是機頂的快門轉盤少了 1/8000 秒的選項,增加了 8 秒的慢快門選擇,拍攝夜景更加方便。此外,M9 亦終於都加上了 ISO 專用按鈕,用家只要按著 ISO 掣同時按左右掣便可選擇 ISO 值。機背一樣是一個普通的 2.5 吋 230,000 像素 LCD,亮度比 M8 有明顯改善。在 M8.2 時曾一度用上昂貴的藍寶石作為 LCD 的防刮花保護面,不過為了減低成本,今次 M9 就用回玻璃面板。

外觀更簡潔

以往 M8 機頂上設有一個小小的資料顯示屏,用以顯示相片剩餘數目及電池狀態,到了今代就索性刪掉。雖然這可令機身更加簡潔,不過以後要看相片數目、電池、ISO、白平衡等資料就得按 Info 按鈕,在機背 LCD 上查看,對於用慣普通數碼相機的人來說十分不便。從這點可以看見 Leica 的兩難,假如在 M9 身上加上幾個轉盤、大量快捷鍵的話,雖然可以加強操控,不過就會令 M 機失去原來的神髓。不過買得 M9 的用家,連手動對焦都不會嫌麻煩,操控上的一點不便相信示不會影響 M9 的吸引力。


快門轉盤設有自動快門選項,快門按鈕可使用機械式快門線。

2.5 吋 230,000 像素 LCD。

設有機背轉盤及方向掣。

新加入 ISO 專用按鈕。

底部面板以整塊黃銅製造。

要取出電池及 SD 卡就要打開整個底蓋。

Leica M9 規格

推出日期: 約 2009 年 9 月
感光元件像素: 1850 萬像素
有效像素: 1800 萬像素
感光元件大小: 24 x 36 mm
感光元件種類: CCD
最大解像度: 5212 x 3472
相當於 135 格式焦距: 視鏡頭而定
變焦能力: 視鏡頭而定
光圈範圍: 視鏡頭而定
曝光模式: 1. 支援光圈先決
2. 支援快門先決
3. 支援手動曝光
場景模式: 未有資料
快門速度: 1/4000 至 4 秒,支援 B 快門
ISO 感光值: 80 / 160 / 200 / 320 / 400 / 500 / 640 / 800 / 1000 / 1250 / 1600 / 2000 / 2500
LCD 熒光幕: 2.5 吋 TFT LCD 熒光幕 ,視野率為 100 %
儲存媒體: SD/SDHC
電池種類: 專用鋰電池
機身重量: 589 克
體積: 139 x 80 x 37 mm

Leica M9 樣本照片

我們一共收錄了 12 張 Leica M9 的測試樣本照片,請按此觀看

三段式快門掣

在 M9 身上,大家可以見到不少很有心思的設計。用普用數碼相機,大家都習慣半按快門來對焦及測光,不過 M9 的快門掣就有三個階段,輕輕一掂會先啟動測光,按深一點就能鎖定曝光,全按的話便開啟快門拍攝。考慮到這種長行程的快門可能會令慢快門拍攝時較容易手震,因此 M9 特別新增了 Soft Shutter 一項,輕輕半按快門已可拍攝,令相機更加敏感。在快門釋放模式中還提供了 Discreet 寧靜模式一項,使用這個模式時,用家在按下快門拍攝後,只要不放手便不會進行快門簾拉回起始位置的動作(re-cock,當中會聽到明顯的馬達聲),用家可以走到遠離主體的位置或者將相機收好才放手,對於街頭抓拍、演講等題材十分有用。

在曝光模式方面,M9 雖然沒有 P 模式及快門先決模式,只提供光圈先決及全手動曝光,不過只要大家將 profile 設定至 Snapshot,便可以選用自動感光度功能。大家可以直接選用心目中的光圈及快門值,相機會根據測光而以適當的 ISO 值來配合,十分之方便。

以往 M8 要跟原廠鏡頭「相認」,就得使用設有 6-bit 編碼的原廠鏡頭。今次 M9 同樣支援這個 6-bit 編碼鏡頭識別設計,令鏡頭的資料可以被寫入相片 EXIF,同時更可令相機為個別鏡頭進行不同的優化(如減少暗角)。除此之外,M9 更設有手動選擇鏡頭功能,即使鏡頭沒有加上編碼,亦可以進行識別及優化。


新增 soft shutter 功能,半按快門便可拍攝。

支援 4 個用家 profile,使用 Snapshot profile 後可選用自動感光度。

使用自動感光度及自動快門時,可以設定最慢的快門速度。

除了可以 6-bit 編碼自動識別鏡頭外,亦可手動輸入沒有編碼的鏡頭。

電池狀態以及記憶卡餘量就靠這個圖表顯示。

支援 ISO 160 至 ISO 2500,並可伸展至 ISO 80。

不設自動除塵功能。

影像調控的設定相當有限。

支援最多 7 張曝光包圍。

可將機背轉盤設定至曝光補償轉盤。

測試白平衡(室內光管)

自動
預設
手動
GretagMabeth 測試圖 RGB 原色

ISO 感光度測試

ISO 8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總結

要用性價比來評價 Leica M9 可能不大適合,因為如果閣下要選擇一部最好的數碼 Rangefinder,M9 是唯一的選擇。套用地產商的解釋,M9 可說「罕有得像藝術品」,加上品牌價值,對花得起錢的影友來說價錢再貴亦值得投資。在供應及選擇如此缺乏的情況下,M9 的價售雖然不便宜,但仍然好像豪宅般不愁銷路。如果閣下不喜歡使用 Rangefinder 的話,不用說 HK$57,000,就算 HK$5,700 亦會嫌貴。總括而言,Leica M9 可說是今代的經典機種,如果在數碼處理及操作方面可以再改良一點的話,相信不難令數碼 Rangerfinder 進一步發揚光大。

Leica M9 規格

推出日期: 約 2009 年 9 月
感光元件像素: 1850 萬像素
有效像素: 1800 萬像素
感光元件大小: 24 x 36 mm
感光元件種類: CCD
最大解像度: 5212 x 3472
相當於 135 格式焦距: 視鏡頭而定
變焦能力: 視鏡頭而定
光圈範圍: 視鏡頭而定
曝光模式: 1. 支援光圈先決
2. 支援快門先決
3. 支援手動曝光
場景模式: 未有資料
快門速度: 1/4000 至 4 秒,支援 B 快門
ISO 感光值: 80 / 160 / 200 / 320 / 400 / 500 / 640 / 800 / 1000 / 1250 / 1600 / 2000 / 2500
LCD 熒光幕: 2.5 吋 TFT LCD 熒光幕 ,視野率為 100 %
儲存媒體: SD/SDHC
電池種類: 專用鋰電池
機身重量: 589 克
體積: 139 x 80 x 37 mm

Leica M9 樣本照片

我們一共收錄了 12 張 Leica M9 的測試樣本照片,請按此觀看

最新消息
3 小時前
以原大比例製作及可活動為賣點的橫濱高達在今年 3 月 31 日告別廣大粉絲,隨後就被拆除及移走。也許廣大粉絲依然掛念這部元祖高達。現在就有個好消... (繼續閱讀)
7 小時前
來自菲律賓的耳機品牌 FlipEars,早前推出可當飾物的純銀耳機 Artha Argentum,外型與音質都獲得不少好評。FlipEars 再接再厲推出兩款旗艦機耳 ZUR...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不少 Sony 無反相機或攝錄機都用上 CFexpress Type A 記憶卡,相信部分影友因為它的高速性而紛紛轉用。然而,如果大家使用 Sony CFexpress Type A ... (繼續閱讀)
13 小時前
Nikon 在 2018 年踏入無反相機世代,當年推出的 Nikkor Z 35mm F1.8 S 大有打響頭砲的意義。可是自此之後。好像再沒有聽到 Nikon 打算推出 35mm 定...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Tesla Cybertruck 自推出以來,話題不斷。它那未來感十足的造型和不銹鋼車身一直是大家的焦點,網絡上更出現不少 Cybertruck 改裝概念,但都不如這...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日本 Artisan & Artist 品牌對不少影友來說也絕不陌生,上至針對 Leica 推出的相機皮套、相機帶、鏡頭袋,下至一般相機適用的肩帶和手帶亦有涉及。... (繼續閱讀)
1 日前
大家在日本乘搭新幹線時,有沒有遇上一輛黃色的列車?它有個專稱「Doctor Yellow」,由於車身色彩獨特又醒目,所以相當受鐵道迷喜愛,也是遇上好運... (繼續閱讀)
1 日前
Motorola 每年推出的摺疊屏幕手機,一直不乏支持者,今次推出的 Moto 50 Razr Ultra﹐無論外型,系統﹑效能與拍攝都與別不同,值得大家留意。 (繼續閱讀)
1 日前
DJI Osmo Action 4 在去年 8 月發表,距今又已經差不多一年,似乎後繼機亦已經準備蠢蠢欲動。根據傳聞網所指,DJI 似乎已經將下一代 Action 運動相... (繼續閱讀)
1 日前
Sony 自去年年尾推出了頂級的 A9 III 後,這大半年都再未有出過新的機身,不過似乎很快就會有新產品跟大家見面了。傳聞網最新就指 Sony 將會下月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