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無論用無反、單反抑或傻瓜 DC 仔,用全自動相機還是菲林機,想影到一張完全合符自己要求的相片,或者想學習使用全手動模式拍照,最基本一定要識得如何調校光圈、快門和感光度(ISO)。在相片的曝光過程中,由於這 3 個設定都可以用來控制光或暗,所以又被稱為「曝光鐵三角」。
1. 光圈
光線由外界進入機身,首先經過光圈。隱藏在鏡頭內的光圈,簡單來說就是鏡頭內部的通光孔徑,其大小可以利用光圈葉來改變(當然有鏡頭是不設光圈,所以孔徑大小不能更改),並以 f/2.8、f/4、f/5.6 等一連串稱為光圈值的「f / 數字」來表示不同的大小。一支鏡頭的光圈值與鏡頭的焦距與光圈的直徑有關,用數學公式表達就是:
f / 數值 = 鏡頭焦距 ÷ 光圈的直徑
大家不要被數學公式嚇怕,初學者其實只要知道「f / 數字」中的數值越細,光圈(通光孔徑)就越大。一般來說,定焦鏡的光圈值達到 f/1.8 或更小,才算是大光圈;而「大光圈變焦鏡」的意思是,鏡頭的最大光圈至少要達到 f/2.8。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
再深入認識的話,表示主要光圈值的這組數字,表面看似是隨意,其實前後大約相差 1.4 倍,口頭上我們會說「加大一級光圈」或「收細一級光圈」。具體來說,光圈每加一級,鏡頭通光孔徑的面積會增加一倍,令多一倍的光進入機身。這種以「一倍 / 一級」作為計算標準的概念,會同樣應用到快門速度及感光度上,詳情下文再細講。
2. 快門速度
光線經過光圈之後會來到快門。快門像一道窗簾,平時是閉合的,只有在曝光時才打開。快門打開的時間,就是「快門速度」。快門速度越高,代表快門打開時間越短,越少的光線可以進入感光元件,相片會顯得更黑暗,相反使用慢快門(又稱作長快門),相片會顯得更明亮。補充一點,部分新推出的無反相機已刪去機械快門,改以電子線路來模擬機械快門的開合。
與光圈一樣,為了方便計算曝光值,快門速度也使用等量遞進的方式來表示,而每級快門速度的曝光時間實質上相差一倍,所以「慢一級快門」是乘以 2(時間增長一倍),提高一級快門是除以 2(時間縮短一半) 。傳統上主要的快門速度有:
1s、1/2s、1/4s、1/8s、1/15s、1/30s、1/60s、1/125s、1/250s、1/500s、1/1000s
現代電子相機的效能與製造工藝已大為改進,快門速度早已超出 1/1000s 的上限和 1s 的下限,而且還提供 ⅓ 級及 ⅔ 級的快門速度與光圈選擇。不過對初學者來說,這些數字太細碎,不必強記。
3. 感光度
感光度代表感應光線的能力。在菲林年代,常見感光度就有 ISO 100、200、400、800 之類。簡單來說,以影像達到同一明亮度為標準,感光度越高,代表曝光所需的時間越短。
來到數碼攝影年代,相機成像原理出現改變:感光元件將光線轉化為電子訊號,而感光度可理解為放大這些電子訊號的幅度,從而做到像高 ISO 菲林般,只需要較少的光線,就能造出較明亮的影像的效果。
與快門速度一樣,感光度同樣以 2 倍(x 2)的幅度遞進。由於數字都是「齊頭」的整數,相對比較易記和易計算。
以「級」為單級,快速換算
曝光的最基本目的,就是透過調校光圈、快門速度與感光度,讓影像有正確的明亮度,不會太光(技術上稱為過度曝光,簡稱過曝),亦不會太暗(曝光不足)。大家要記住,同一個明亮度的影像,可以由不同的「鐵三角」組合來達成,例如:
從通光量入手,大家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到,如何切換「鐵三角」數值而不改變影像的明亮度。以上圖為例子,光圈由 f/2.8 收細至 f/5.6,代表通光量減少了 2 級;將快門速度提高 2 級,增加通光量,就可以抵消縮小光圈的作用。
加入藝術性與風格
以上提到光圈、快門速度與感光度,都是用來控制影像光暗。然後又提到不同的鍵三角組合可以做出相同明亮度的照片,那麼問題來了:在相同明亮度的的「鐵三角」組合之間,哪個才是最佳之選?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大家還需要知道光圈、快門速度與感光度各自還有一個特性。它們為相片引入藝術性與個人風格。事實上,很多影友在考慮曝光設定時,都是以藝術性為最優先考慮,影像的明亮度都交給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代勞。
1. 光圈
由若干數目的不透光薄片組成的光圈,中間的孔徑可以隨意更改大小。大光圈可以做出淺景深的影像,即只有中焦位置前後的影像顯得清晰,近景和遠景看來會很朦朧。光圈越大(「f / 數字」越小),中焦位置的清晰影像範圍越小,即景深越淺。相反收細光圈後,清晰影像範圍會增加,我們稱這種影像做長景深或闊景深。
淺景深影像因為有大片的朦朧區域,看起來有夢幻的感覺, 特別適合用來拍攝人像及特寫照片。此外,淺景深技巧也經常用來分離主體與雜亂的背景,讓主體顯得更加突出。
2. 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決定了曝光時間的長短。高速快門(短曝光時間)能夠讓一個動作達到「定格」的效果,通常用於運動攝影,展現運動員充滿力量或優美的動作。慢快門(長曝光時間)會讓一個動作留下殘影。例如拍攝雀鳥飛行,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可以讓身體清晰,而翅膀則變得朦朧,對比整體完全清晰的影像,更能表現速度感。
3. 感光度
根據理論,感光度越高,雜訊也會跟隨增加,影像的顆粒感會更見明顯,令影像顯得粗糙而缺少細節,頗影響觀感。因此,設定感光度的大前提是優先使用低感光度。然而在實際場景下,我們不時需要提高感光度,以換取更高速的快門,以固定一個動作或避免手震。另一方面,對部分人像類與紀實類主題而言,粗糙的形象反而能帶出滄桑或「看不清摸不到」的感覺,讓相片更有味道。
總結:
認識「曝光鐵三角」,拍出明亮、清晰的相片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平衡「鐵三角」,再結合構圖,令相片變得更具個人風格及吸引力。每張相片的「曝光鐵三角」都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以憑感覺而作出選擇。隨著經驗的累積,當影友掌握更多拍攝技巧與個人心得,要拍出受人稱讚的相片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