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全球首創實時漸層減光鏡!OM SYSTEM OM-1 Mark II 登場

OM-1 Mark II

文:Owen

僅僅兩年,OM Digital Solutions(OMDS)為旗艦無反 OM-1 迎來更新版。今次 OM SYSTEM OM-1 Mark II 亦毫不意外地與當年 Olympus OM-D E-M1 Mark III 一樣,屬小改款而已,相信對現有 OM-1 用家的吸引力不大。不過,如果將新機的客戶群劍指使用較舊型號的 OM-D、PEN,甚至是 OM-5 用家,作為 OM-1 完美版的 OM-1 Mark II 在功能上就有很大升級的理由。OM SYSTEM OM-1 Mark II 香港建議售價為 HK$22,190,將會在 2 月付運。

OM-1 Mark II 沿用絕大部分 OM-1 硬件配套:2,000 萬像素背照層疊式 Live MOS 感光元件、TruePic X 影像處理器、四像素自動對焦技術、1,053 點全十字型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576 萬像素 OLED 電子觀景器,以及無黑屏 120fps 超高速連拍,以今時今日的標準也不算落伍,故 OM-1 Mark II 可能予人最大的感覺是機頂軍艦部分由上代 OLYMPUS 改成 OM SYSTEM 而已。

不過,這並不代表今次 OM-1 Mark II 沒有殺手鐧,因為在過去 Olympus,以至是 OM SYSTEM 發展已久的一系列計算攝影技術再次得到突破。OM-1 Mark II 引入全球首創的實時漸層減光鏡(Live GND)拍攝功能,利用計算攝影技術來模擬漸層減光鏡,讓影友無需攜帶額外的實體漸層減光鏡已經可以應對日出、日落期間,天空與地面光差較大的風景拍攝場合。OM-1 Mark II 的 Live GND 功能提供 GND2、GND4 和 GND8 三種減光強度之餘,亦提供「漸層類型」選擇。「漸層類型」有柔軟、中等或硬三種,代表交界處過度的狀態,而在 Live GND 的拍攝介面甚至可以設定漸層減光鏡使用的位置和角度,令用家可以實時體驗到漸層減光鏡效果。Live GND 最大的好處是沒有鏡頭使用上的限制,因為過去要使用實體漸層減光鏡可能會用上特別的支架,而且漸層減光鏡也因尺寸問題未必可以用於所有鏡頭,今次 Live GND 拆牆鬆綁,相信會受不少風景攝影愛好者歡迎。

OM-1 Mark II 的 5 軸防震功能亦被強化,淨機身防震效能由上代的 8 級,提升至 8.5 級,雖然實際體驗分別或不大,但是這等保證大大提升用家在沒有三腳架輔助下,手持拍攝的信心。新機的手持高解像度拍攝模式和三腳架高解像度拍攝模式現時允許以 14bit 的 RAW 格式記錄,較以往 12bit 得到色彩層次更豐富的高解像度相片。

OM-1 Mark II 的 AI 人工智能檢測自動對焦新加對人類的支援,連同原來在 OM-1 的賽車、電單車、飛機、直升機、火車、鳥類,以及狗和貓等動物,AI 人工智能檢測自動對焦的種類加至 8 種。新加入的「人類」檢測有別過去的臉孔優先自動對焦及眼部優先自動對焦技術,即使主體處於側面、背向鏡頭,甚至眼或鼻等主要臉部特徵被遮擋時,仍能準確辨識。另一方面,OM-1 Mark II 的緩衝記憶體容量大增,令連續拍攝數目顯著提升,相機可以在 120fps 速度拍攝大約 219 張 JPEG 相片或約 213 張 RAW 格式檔案,對比上代 OM-1 的 92 張 RAW 或 92 張 JPEG,連拍效率提升超過一倍,有助用家不會錯過決定性的瞬間。至於 Pro Capture 預拍功能也因為 Buffer 提升而受惠,上代 OM-1 只可記錄按下快門前一刻的 70 張相片,新機 OM-1 Mark II 則加強為 99 張。

操控方面,OM-1 Mark II 的刪除按鈕指定為 Menu 的快捷鍵,令機背加側多一個 Menu 鍵可以使用。為何有這樣的改動呢?因為當使用大砲鏡頭拍攝時,左手很多時會用來承托鏡頭,如果只可以使用原來左側的 Menu 鍵,用家就很可能要放下相機進入 Menu 設定,反之右側的 Menu 鍵就可以用拇指操作,令用家拍攝的過程更流暢。

建議售價:HK$22,190

查詢:2376 2150(OM Digital Solutions)

更多主題:OM-1 Mark II
最新消息
2 小時前
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小米 Xiaomi 14 Ultra 與 Samsung Galaxy S24 Ultra,都是今年最多鏡頭的拍攝旗艦機,今次就用上前後相機的 5 個鏡頭,...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Ricoh GR III 系列一直受到市場歡迎,而 Fujifilm 推出 X100VI 更令這類大片幅便攝相機的銷情水漲船高,令 GR III 系列的產能出現供不應求情況,令...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Camera Grand Prix 大賞每年由日本 Camera Journal Press Club 舉辦,已有多年歷史。獎項由來自多國的專業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共同選出對上一個財政...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Fujifilm 一向都會將旗下最新的感光元作及處理器,由頂級機種中下放到中階的機種之上。這讓 Fujifilm 相機一向都出現中階至頂級機種都擁有相近規格...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雖然不少朋友都認為 APS-C 規格的相機影像質素上不及全片幅的,但現實是 Fujifilm APS-C 格式的 X 可換鏡相機卻又非常受歡迎,多部特別受歡迎的型... (繼續閱讀)
1 日前
人物 / 拍攝人物最重要的是靈魂深之窗,摒除了衣服顏色擾亂分散,注意力更集中在主角的臉孔,重點自然會落在眼睛上,人類的眼睛會透露出他的感情和... (繼續閱讀)
1 日前
Sigma 在 2013 年曾經推出過 18-35mm F1.8 DC HSM|Art 超大光圈變焦鏡頭,雖然只是對應 APS-C 片幅,但是在當年能夠有這膽量生產這些超然規格鏡頭的...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新一代 kit 鏡 XF 16-50mm F2.8-4.8 R LM WR 面世,立即引起新、舊 kit 鏡差異的討論。舊 kit 鏡 XF 18-55mm F2.8-4 R LM OIS 在 2012 年... (繼續閱讀)
1 日前
Mercedes-Benz 曾經在電動車市場大灑金錢,研發電動車平台,主力的 EQE 和 EQS 車款亦被重視。但可惜,自 Mercedes-Benz 發現電動車銷量不如預期後...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近日發佈復古外型的新機 X-T50 以及新 Kit 鏡 16-50mm F2.8-4.8 R LM WR,這次我們用 X-T50 配 16-50mm F2.8-4.8 與 X-S20 配 18-55mm F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