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mm f/2.8 VS 85mm f/5.6
正如前文提到,Laowa 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HK$4,000)與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HK$3,500 至 HK$4,000,視乎接環而定) 接近同期登場,規格亦差不多,兩者有甚麼分別?如何作出選擇?
▲兩支 2x 微距鏡相差兩級光圈,體型亦頗懸殊(619g vs 314g)。
▲兩鏡均採用內對焦設計,但 85mm f/5.6 的光圈則設在前端。
單純考慮微距拍攝的話,其實兩鏡的表現不分伯仲。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 擁有 f/2.8 光圈,規格無疑更 但以 1:1 或以上放大率拍攝,成像景深甚淺,可以說根本看不清楚被攝體的面貌,實用性較低。與其「影微距例必收細至少兩級光圈」,為何不直選擇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況且後者既輕又細,僅重 314g,跟全片幅無反相機配搭可以得到更佳的機鏡平衡,拍攝自然生態微距也較有利。
▲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f/5.6、1/400s、ISO 1,600(照片輕微調高亮度及對比度)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f/5.6、1/500s、ISO 1,600(照片輕微調高亮度及對比度)
短評:以同一光圈及最高放大率拍攝,除了因焦距導致的視角差異,單純比較畫質,例如雌蕊頂端像糖結晶一樣的細節,兩鏡可以說一樣。
難道 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 的 f/2.8 光圈無用武之地?當然不是。用此鏡的 f/2.8 光圈拍人像或中、遠距離風景,效果也算過得去,至少比使用 f/5.6 有明顯的分別,特別在散景上。值得一提的是,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 的光圈有 13 片葉片,而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 只有 7 片,可見到前者的散景光點更加渾圓夢幻,售價高一點也算合理。
▲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f/2.8、1/800s、ISO 1,600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f/5.6、1/200s、ISO 1,600
短評:在同一位置,以兩鏡的最大光圈拍攝,f/2.8 與 f/5.6 光圈在散景上的差異高下立見,但荷花的畫質卻看不出有分別。
▲90mm f/2.8 2x Ultra Macro APO:f/2.8、1/500s、ISO 800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f/5.6、1/160s、ISO 800
短評:比較原圖的話,可以見到近處小橋上的烏龜,兩鏡的解像力不相伯仲,但右上角的小瀑布,85mm f/5.6 卻可以拍出小小的冬甩形散景光點。
解像力測試(使用 Sony A7 IV 拍攝)
![]() |
|
▲測試原圖 | |
中央位置局部放大圖 | 邊綠位置局部放大圖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在最大的 f/2.8 光圈之下,雖然有不俗的細節,但整體的明暗反差略低,很多時需要後期調高對比度。收一級光圈可以改善這情況。自 f/4 之後畫質基本不會再提升,但到了 f/16 則開始出現畫質下降的情況。
再看邊緣成像,放大圖位置大概位於焦平面上,雖然在 f/2.8 光圈之下有明顯的模糊情況,但影像仍有一定的細節。隨著光圈逐級收細,成像銳利度也會提高,到 f/5.6 畫則更差不多追上中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