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攝能力令人眼前一亮
Sigma 17mm F4 DG DN | Contemporary 另一主要賣點是近攝能力。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只需 12cm,若以前組鏡片計,實際工作距離大概 5cm 左右,而最高放大率則是
0.27x。相對來說,Canon 的 RF 16mm f/2.8 STM 也擁有差不多的規格數字(13cm 最近對焦距離、0.26x 最高放大率),但感覺上最大光圈小是一級的 Sigma 17mm F4 DG DN | Contemporary,虛化背景能力更高,背景更加模糊,效果有點令人眼前一亮。
▲鏡頭採用內對焦系統,對焦時鏡身長度不會改變。
▲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只需 12cm,產地為日本。
加強散景虛化能力做出近似淺景深效果
至於散景光點,在 7 葉片光圈之下,感覺柔和自然,就今次測試而言,也不見有亮邊或「洋蔥圈」影響觀感。超廣角鏡基於先天結構,本來就比較容易做出長景深、前後景物都清晰的畫面,但近攝能力經過加強的 Sigma 17mm F4 DG DN |
Contemporary,散景能做出相對更朦朧的效果可以說是用小光圈,就造出近似大光圈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細光圈的不足。
▲f/4、1/800s、ISO 400(照片亮度經過輕微提高)
盡量靠近花朵拍攝,花蕊的線條清晰分明。遠處的散景光點自然亮麗,不覺有亮邊或「洋蔥圈」。
▲f/4、1/250s、ISO 250
中焦位置有出色的解像力,清晰地呈現小花蕾的細節。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景深甚淺,整體感覺似使用 35mm F1.4 甚至 24mm F1.4 拍攝。
拍人要留意邊緣拉扯現象
在拍片方面,103.7° 的視角讓 Vlogger 在自拍時,可以在同等距離(一條手臂)下獲得人較小、景較多的畫面。然而 17mm 超廣角焦距在四邊也很容易造成拉扯或透視變形的影像,可謂有得也有失。由實測影片所見,鏡頭的呼吸效應很輕微,基本可以忽視不理。
影片測試
呼吸效應測試
解像力測試(配合 Sony A7 IV 拍攝)
![]() |
|
▲測試原圖 | |
![]() |
![]() |
![]() |
![]() |
▲f/4 | |
![]() |
![]() |
![]() |
![]() |
▲f/5.6 | |
![]() |
![]() |
![]() |
![]() |
▲f/8 | |
![]() |
![]() |
![]() |
![]() |
▲f/11 | |
![]() |
![]() |
![]() |
![]() |
▲f/16 | |
![]() |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部分,最大光圈的拍攝質素已頗接最高畫質;收一級光圈線條的銳利度會有輕微提升。然而由 F11 起影像的飽和度與明暗反差開始有輕微下降的跡象。到 F16 下降的情況變得更明顯,但整體來說影像質素還算可以接受,F22 則建議只在非常有必要時才選用。
在邊緣部分,中間的放大圖相對最接近焦平面,可以見到最大兩個光圈的畫質接近無分別,但同樣由 F11 起便出現飽和度、明暗反差和解像力逐漸下降的情況。至於上下兩個放大圖,位置大概也在焦平面上,反映鏡頭在四角位置的畫質也不算差,收一至兩級光圈即可做到「角至角」都清晰銳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