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 4 馬達加快自動對焦
自動對焦方面,FE 16-35mm F2.8 GM II 採用包含 4 個 XD(極致動態)線性馬達的浮動對焦系統,相對於只有 2 個摩打的 FE 16-35mm F2.8 GM,自動對焦速度與精準度都再有提升。新鏡的呼吸效應也明顯改善,就測試影片所見,呼吸效應雖未完全消除(無使用機身修正功能),但亦已顯得很輕微。假若用家要求完全無呼吸效應,也用配合較新機款的內置功能消除。
▲自動對焦系統包含 4 個 XD(極致動態)線性馬達及浮動對焦鏡片組。
AF 速度測試
呼吸效應測試
近攝距離進一步縮短
Sony FE 16-35mm F2.8 GM II 保留 11 片光圈葉設計,散景表現尚算柔滑圓潤,有一定的夢幻感覺。鏡身短了約 1cm 的 FE 16-35mm F2.8 GM II,最近對焦距離也比上代縮減了 6cm,至 0.22m(35mm 端),提供最高 0.32x 放大倍率。值得一讚的是,新鏡的近攝表現依然保持在高水平,沒有明顯的紫邊與綠邊出現(色散現象),旅遊、行山時突然想拍一些特寫也不需換鏡。
▲光圈環可切換成無段變換。鏡頭繼續在泰國製造。
▲f/2.8、1/1,000s、ISO 400、35mm、Sony A7R V
夕陽在相片頂端造成一片「死白」位置,強烈的背光在花穗及葉片上造成很多呈冬甩狀的散景光點。留意葉片中間位置有個淡淡的藍色眩光。
▲f/2.8、1/200s、ISO 400、16mm、Sony A7R V
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清晰景深範圍甚短,大概只夠覆蓋一支花蕊或一粒花蕾。
▲f/5.6、1/125s、ISO 400、35mm、Sony A7R V
收細兩級光圈作近攝,景深稍為層加,影像銳利度也有提升,反映此鏡也適合用來拍特寫。
解像力測試(配合 Sony A7R V 拍攝)
16mm 端 | |
![]() |
|
▲測試原相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成像,由 f/2.8 至 f/5.6 基本上看不到畫質有差異,f/2.8 的畫質已經是頂峰。不過,鏡頭到 f/16 已出現畫質劣化,f/22 的模糊情況變得更加明顯。再看邊緣位置,f/2.8 相比之下會見到影像有一點鬆散。想要「角至角」都銳利清晰,就要收一級光圈,用 f/4 拍攝。同樣地,邊緣位置由 f/16 起便出現畫質劣化情況,f/22 的模糊情況也更加明顯。
35mm 端 | |
|
|
▲測試原相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成像,整體表現跟 16mm 端大致相同。再看邊緣位置,f/2.8 的鬆散程度看來要比 16mm 端高一點,另外還要收 2 級光圈至 f/5.6 才到達最高畫質。同樣地,邊緣位置由 f/16 起便出現畫質劣化情況,f/22 的模糊情況也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