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展開了一個 A-Z places of Hong Kong的計劃,目的是想記錄香港境內的美景,和宣揚環保的訊息。希望通過這個計劃,讓大家了解香港並不只是石屎森林,而是擁有大量天然美境的地方。大家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多多認識和探索我們這片土地。
S - Star Ferry 天星小輪
《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曾把乘搭天星小輪遊覽維港兩岸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天星小輪的起源要追溯至1880年,當時一位名叫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的波斯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其載客渡輪服務。1888年報章報道記載當時的渡輪服務每相隔40分鐘至1小時開出一班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咀九龍角,逢星期一及五則暫停服務以便為船隊補充煤炭作燃料之用。至1890年,九龍渡海小輪共擁有四艘單層小輪,不久,這四艘小輪均增設了上層客艙。
往後的十年間,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保羅.遮打爵士買下了所有小輪,並於1898年5月正式成立現今廣為人熟悉的天星小輪公司,當時新公司名稱主要取材自轄下船隊的船名均包含了的「星」字。
天星小輪於1998年慶祝了成立一百週年,現時為本港唯一獲得專利航線經營權的渡輪服務營辦商。現時船隊中九艘小輪均為傳統雙頭式設計,船身顏色採用上半白色及下半綠色,船頂煙囪上有四枚星作裝飾,它們分別行走兩條往返尖沙咀至中環及灣仔的專利航線。2003年7月,天星小輪也在其渡輪服務以外增設了一條海港遊牌照航線(天星維港遊) ,以尖沙咀作起點並以循環形式於一小時內駛經中環及灣仔後返回起點,讓遊客可以更多角度欣賞維港景色。
資料來源:http://www.starferry.com.hk/tc/theCompany
上圖在2014年用多重曝光的手法拍攝:(1) 120-300/2.8 + 2x for moon shot (2) 24-105/4 for wide angle shot
T - Tai Long Sai Wan 大浪西灣
西灣的俗稱大浪西灣,意指這是西貢大浪灣最西邊的一個海灘,大浪灣古稱鳳灣,而西灣則自古便為此地漁船避風之地,而在岸邊便慢慢形成了今日所見的西灣村,西灣村的歷史非常悠久,而據《大浪西灣黎氏族譜》所載,西灣村的歷史最遠可以追至明朝成化年間,距今接近600年歷史。
西灣村在萬宜水庫興築前,只有水路可達,故此村內依靠漁鹽之利自給自足,而天主教會亦於1903年在村內修築教堂──海星聖堂,並且於堂內附帶設有小學,教堂以大理石構築。
雖然1960年代時,香港政府於萬宜村一帶興建萬宜水庫,而官門堵塞,使西灣的水路交通變為陸路,使西灣的交通開始對外界開放,同時由於新任牧師腳患嚴重,無法攀越西灣山,令西灣的傳教及教育事務因而中斷,再加上香港工業化所帶來的工作機會,使年輕人大量離開西灣,而村內亦成為村內老人們養老之所。
西灣曾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303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一名。可見西灣景觀之美,早已獲官方及民間所肯定,而其本身又被公認為大浪四灘之首(另外三個海灘由南至北為鹹田灣、大灣及東灣)。
西灣本身分為南灘及北灘,而西灣身處西灣山及獨孤山的北面,西灣山標高雖只有314米,然卻由於山勢險峻,且南北兩面均有道路連接,因此不管是由西灣山遠眺西灣及鹹田,還是從西灣回望西灣山,風景皆為一絕,而西灣對出外海,有大洲及尖洲兩座小島,更是西灣的代表性海景,而從北灘沿北走不遠,更可到達香港九大石澗之一的雙鹿石澗及鹿湖,當然,西灣最著名的還是水清沙幼,未受污染的原始海灘,而海灘對出的海域,均屬於大浪灣的海域,因而得以與大浪四灘共享海天一色的海景,以及有「香港大堡礁」之稱的龐大珊瑚礁。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8%A5%BF%E7%81%A3_(%E8%A5%BF%E8%B2%A2)
上圖在2014年一個出現藍眼淚的晚上拍攝到的大浪西灣銀河
U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
未圓湖(英語:Lake Ad Excellentiam)位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內,夾於眾志堂和嶺南體育場之間,前稱「荷花池」。
未圓湖湖水乃山上溪水與飯堂排污之混合,近年來情況惡化,致使校方不得不下巨資整治湖水,得到各方校友資助,於1997年完成「改善荷花池計劃」,10月30日在崇基學院週會舉行開幕儀式,正式易名為「未圓湖」。湖取名「未圓」,「未圓」蘊含「仍未圓滿,須繼續力求圓滿」之意,呼應崇基校訓「止於至善」以圓滿為永恆理想之自強不息精神,其義可與校訓互釋互明。
未圓湖中心有一個中國傳統八角亭,取名「獅子亭」(全名「九龍中央獅子亭」),以紀念獅子會捐獻之德。未圓湖蘊含「二池二橋一徑」,二池是指「荷花池」及「養德池」,未圓湖的西南角種植大量荷花,這個便是名副其實的「荷花池」;「獅子亭」旁邊的「養德池」內養有一些鴨子,「德」與英文「duck」同音,同時「養德」又具有培養品德之義,在疏浚完成後,小池變成石屎溢流道,因禽流感亦不再養鴨。本來湖中的鴨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前中文系教授康寶文負責飼養的。二橋是未圓湖東面的「曲橋」及西面的「拱橋」。繞着未圓湖建有一條小徑,名為「哲徑」,湖邊小徑近眾志堂的斜坡上,用青草鋪砌了崇基校訓「止於至善」四個大字。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C%AA%E5%9C%93%E6%B9%96
上圖在2015年春季在香港中文大學未圓湖拍攝到的紅葉盛放景象
V - Victory Harbour 維多利亞港
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為維多利亞港,在此以前,清朝文牘稱為尖沙咀洋面或中門。類似的情況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銅鑼灣一帶)和維多利亞山(Victoria Peak,即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集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海港,擴大香港的發展面積。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後來,填海工程由原來的港島西面,及後擴展至整個香港島及九龍,以有利香港發展。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土瓜灣、葵青貨櫃碼頭、荃灣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
因香港為亞洲的重要港口之一,在20世紀初至1970年代,造船業亦十分發達。當時,香港擁有亞洲其中兩個最大規模的船塢,分別是位於鰂魚涌,由太古洋行開設的太古船塢,以及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船塢僱用的工人數以千計,造船技術和出產船隻的排水量皆與日本齊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運業開始衰退,地產業則開始起飛。兩所船塢分別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場,即今日的太古城與黃埔花園。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6%AD%E5%A4%9A%E5%88%A9%E4%BA%9E%E6%B8%AF
上圖在2014年夏季在中環拍攝到的維多利亞港日出
W - West Kowloon Waterfront Promenade 西九龍海濱長廊
西九龍海濱長廊是一處位於香港西九龍填海區南面的海濱長廊,長1.8公里,從該處可以望向港島西及維多利亞港。西九龍海濱長廊分為東、西兩個入口,東面入口在西區海底隧道九龍收費站之行政大樓東面,柯士甸道西的西端,港鐵九龍站的西南方,西面入口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之巴士站(往九龍方向)側。
在西九龍填海區竣工後,該處一直丟空。早於2002年至2003年,已有市民發現該處地點,透過西隧側(即現時之西面入口)之鐵絲網缺口闖入該處。由於西九龍海濱長廊不及尖沙咀海濱花園鄰近市區,因此環境比較清幽,所以逐漸成為單車、攝影愛好者及釣魚人士遊覽之處。該處後來逐漸被網上討論區及新聞組介紹,在臨近煙花匯演的日子,也有愈來愈多市民知悉前往該處觀賞煙花。不過,由於該地乃為官地,而擅闖官地乃違法行為。
2005年,香港政府興建了一條長約600米的小徑和長400米的海濱長廊,市民可以經由柯士甸道西西端的入口(即現時的東面入口)透過連接路進入該處。至兩年後,香港政府將原來的海濱長廊延長,將原來的木製行人道向北伸延至新油麻地避風塘,並且加建西面入口、設置單車場及提供單車租售設施。
2015年3月起,西九龍海濱長廊將會逐步暫停開放,以方便進行西九文化區工程。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8%A5%BF%E4%B9%9D%E9%BE%8D%E6%B5%B7%E6%BF%B1%E9%95%B7%E5%BB%8A
上圖在2014年秋夏間在西九龍海濱長廊拍攝到的Laser Show加銀河
X - airport eXpress - Tsing Ma Bridge 機場快線青馬大橋段
青馬大橋不但創造了世界最長同類型吊橋的紀錄,更於1999年與巴拿馬運河、英法海峽隧道及舊金山金門大橋等其他九項工程,並列為「20世紀十大建築」。
青馬大橋自1997年5月通車,與汲水門大橋、馬灣高架道路,合組成為連接香港國際機場與香港市區的主要幹線 — 青嶼幹線。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及鐵路雙用吊橋,大橋上擁有六條露天行車道,下層則有兩條鐵路軌及另外兩條行車道;若遇颱風或風速太高,橋面將會封閉,而下層仍可行駛火車或汽車,接載旅客往返機場。
資料來源: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culture-heritage/modern-architecture/tsing-ma-bridge.jsp
Y - Yau Ma Tei Typhoon Shelter 油麻地避風塘
油麻地避風塘是香港西九龍海岸的一個避風塘,位於油麻地以及大角咀西面。油麻地避風塘是香港最大的一個避風塘,於九龍多次填海工程後,該處稱為新油麻地避風塘。
1906年的丙午風災後,香港政府於1909年通過《建築避風塘條例》,於同年於海旁遴近渡船街興建油麻地避風塘,於1916年2月2日竣工。
由於新油麻地避風塘的水質長期欠佳及傳出臭味,渠務署於研究多年後,於2013年落實耗資2億6千萬港元對其進行改善工程,展開櫻桃街雨水渠的污水截流工程,收集雨水渠污水,經過擬建污水渠排放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處理。工程已於2014年年初展開,於4年後完成。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2%B9%E9%BA%BB%E5%9C%B0%E9%81%BF%E9%A2%A8%E5%A1%98
Z -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 動植物公園
香港動植物公園位於扯旗山的北面山坡,最高處海拔一百米,而最低處則為海拔六十二米。香港動植物公園佔地5.6公頃於1871年建成,當時名為植物公園,直至1975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以反映對野生動物所作努力。其建築工程於1860年展開,並於1864年把第一期設施開放給市民使用。
查理斯福特先生在1871年獲委任為公園首位園林監督。因園址在1841至1842年曾用作總督官邸,故此,不少人至今仍稱動植物公園為「兵頭花園」。花園道、羅便臣道、己連拿利及上亞厘畢道環繞著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四周。雅賓利道把公園分為東西兩個部份,由行人隧道連接。公園的東面部份稱為舊公園,設有兒童遊樂場、鳥舍、溫室及噴水池平台花園。西面部份是新公園,主要是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的居所。
資料來源:http://www.lcsd.gov.hk/tc/parks/hkzbg/
----------------------------
M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klphoto
My Website: http://www.jskl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