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Sony A7系列無反相機的興起, 老鏡熱潮被推到一個歷史高點.
其中以Contax G和Leica M等旁軸(RF)鏡頭最受歡迎.
(由於以往使用菲林相機, 筆者則是以Canon FD, M42等單反鏡頭作為起點.)
上世紀初期, 各大相機鏡頭廠商百花齊放, 遠比現在CN兩家獨大熱鬧得多.
同樣來自德國的Ernst Leitz跟Carl Zeiss就像今天的CN一樣長久保持著宿敵關係.
眼見Leica旁軸(RF)相機的成功, Zeiss Ikon在內部投票後創立嫡系品牌Contax,
並推出其第一部旁軸相機 - Contax I.
後來因為各種緣故, Contax成為了Kyocera(京瓷株式會社)旗下品牌, 但卻仍保留著蔡司的血脈.
1994年, 為抗衡強勢的Leica M6, Contax G1就在Kyocera和Zeiss的合作下誔生了.
同時為Contax G這個全新的鏡頭系統推出了三支由蔡司打造的經典鏡頭:
Biogon 28/2.8, Planar 45/2, Sonnar 90/2.8 (另有德製Hologon 16/8暫不討論)
三支各有千秋, 一致採用了46mm口徑, 使濾鏡和遮光罩等配件能一拼通用.
定位在28mm, 不少攝影者會感到困惑.
雖然以老鏡來說, 廣角鏡多是28mm.
但如今跟慣常的現代廣角鏡24mm或是21mm相比
有時候總覺得有點不夠用, 尤其是拍風景時.
若然與小廣角35mm相比
G28則是先輸了一級光圈.
以G35為例, 光圈是f/2. 現代鏡頭更甚.
而且因為透視感不同, 可能會較容易拍到"雜物"
在街拍類的創作上, 可能未如35mm或是50mm般得心應手.
那G28的優勢呢?
首先, 作為Contax G鏡頭, 最不可忽略的是其重量和大小.
G28長30.5mm, 淨重只有150g, 以135(全片幅)廣角鏡來說, 算是很輕了.
先不說現代單反鏡頭往往在300g之上 (e.g. Nikkor 28/1.8G, 重330g, 長80.5mm)
就算是同期的Leica Elmarit-M 28mm f/2.8 (IV)
同為RF鏡頭, 重量卻達到260g.
Konica M-Hexanon 28mm f/2.8更是重達兩倍以上(330g), 長度和Leica一樣在40mm之上.
設計上, G28採用鈦金屬打造, 手感上佳, 不易滑手.
香檳金色的鏡身使其看上去更加與眾不同, 充滿著氣質.
在A7上使用, 個人覺得還算harmonic, 復古和現代感得到一個平衡.
由於A7跟Contax G1大小相近, 重量更是只差5g (465g vs 460g)
操作上來就如同是為A7定制的, 手感很好.
大小適中, 重量也能容許單手拿著輕鬆走.
和其他Contax G鏡頭一樣, 放棄了對焦環和距離尺帶來了一點不便.
但對焦行程很短, 中焦還算容易, 為這方面補了幾分.
除非是APS-C片幅 (e.g. NEX, Fuji X-Mount, etc.)
否則還是別用Techart AF接環, 挑一個手感最討喜的MF接環就好.
後鏡組突出帶來了輕微的紅閘(red cast)問題 (詳看下文)
不過在LR或PS裡還是可以輕鬆處理, 不成問題.
實際使用上, 筆者覺得G28和Ricoh GR(equiv. 28mm)差不多,
都比較"生活化", 就是貼近日常生活的意思.
市面上大部份手機鏡頭都是在28mm左右(e.g. iPhone), 所以視角應該不會太陌生.
日常隨拍, 合照, 紀念性照片都很合適, 特別是全身照.
原因是很多情況和場合下(e.g. 餐廳)很難跟主體相隔於2米以外,
所以35mm跟50mm都未必能應付得了全身照.
在有限的空間(退無可退)拍攝巨型建築時, 也會用到G28.
筆者就有在香港動漫節只帶35mm跟小白(70-200mm)的經驗.
在極端擁擠的情況下, 結果只能拍到一堆下半身照.
為何不用24mm或是更廣的鏡頭?
很簡單. 就是變形問題.
Biogon是蔡司的王牌級廣角鏡設計, 擁有著傲視群倫的光學水準, 同時光圈較大(對比Hologon).
採用簡潔的對稱式光學結構, 把變形控制得幾乎看不見
連自家Distagon(單反用廣角鏡)也望塵莫及, 也是不少完美主義的攝影者所追求的.
在中古世紀, Biogon鏡頭在航空府視繪圖攝影領域稱霸長達一個世紀
後來更成為史上最先被應用於太空攝影的鏡頭.
作為最有名的Biogon鏡頭之一, G28只有僅僅0.3%的桶形畸變(極小).
由於後鏡組突出, 只能在RF相機上使用, 歷史上Biogon鏡頭就只有不到10支.
25/2.8ZM, 21/2.8ZM以及同系列的Contax G21,
價錢上都在G28兩倍以上, 而且還有嚴重的紅閘問題.
要找到比G28更廣, 更小變形, 同時大小, 重量, 光圈, 質素相約的鏡頭, 怕是難了.
作為背包客, 筆者很清楚在旅程中每一分的重量也能帶來影響.
當背著乾糧, 水瓶, 雨傘, 替換/保暖衣物, 甚至是帳篷和炊具,
可能很難再帶上14mm, 17mm, 16-35mm等500g以上的鏡頭.
(也看個人偏好, 筆者旅遊最基本是帶G45跟G90, 剩下的quota不多了)
這時候, 一只比iPhone 6+(172g)還要輕的鏡頭或許能幫到你.
雖然G28光圈是比較小, 但是旅行中突然想拍星空還是勉強可以的, 銀河之類就罷了.
旅途中, 不是常常可以使用腳架拍攝.
這時候如果想要拍到慢快門的作品
只能靠廣角鏡了.
以下是在暴風雪夜中駕車時以1/5秒快門拍到的.
以下是測試圖片, 全部皆以光圈全開(f/2.8)拍攝.
Camera Profile: Adobe Standard
沒有修正變形, 色差, 暗角等問題,
稍為調整光暗和色溫.




近日筆者購入FE2870作拍攝影片之用
忽發奇想來了一場本應是不公平的比試
以罪大滔天的索尼變焦鏡挑戰光學王者蔡司定焦鏡.
以下是FE2870 (Sony FE 28-70mm f/3.5-5.6 OSS) VS G28
全部圖片未經任何修改.
色溫固定在7000K, Tint: 0.
Camera Profile: Adobe Standard
Av Mode, ISO:100, EV: 0
A7在使用G28時判斷曝光水平一直是偏低 (約一級)
e.g. FE2870在f/5.6時使用了1/60秒曝光
G28在f/5.6時卻只用了1/125秒曝光
結果G28的照片拍出來都較暗
所以兩者進光量應該不會差太遠
只是用G28的話可能曝光補償要調整到EV +1~1.3
詳細情況請看:
http://www.flickr.com/photos/theiphotos/sets/72157650738312435/
論中端成象, 蔡司還是比Sony更勝一籌, 銳利度稍為高一點.
但是論邊緣成象, G28可以說是恐怖.
光圈全開下, 可以清楚看到樹枝一條比一條朦朧,
最右邊那條看上去根本像是失焦了,
左邊的字樣"Millenium"上面的線條完全看不清了.
反觀罪大滔天, 雖然有點鬆散, 但線條還可以清晰見到.
G28邊緣情況在f/5.6才算是可用, f/8好像超越了FE2870.
黑角的問題在f/4得到了改善, 但是到了f/22還是沒有太大的分別.
總結一下吧.
在夜間拍攝(全開光圈), G28的表現可能在FE2870之下.
但是別忘了兩者之間重量差了2倍, 長度差了3倍, 時代還差了20年.
而且應付風景類攝影, 多半採用f/8或更小的光圈, 晚上只好用腳架了.
最後, 日常隨拍和出門旅遊, 筆者還是會選G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