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季節已至,作爲近年香港風景攝影界的熱門題材,雲海有如富家大小姐比較壞脾氣又神出鬼沒,要推斷它會否出現除了盲目出動外還可以參考氣象數據。為了讓大家少吃點白果,我嘗試了綜合了各種學術知識和香港天文台的資源,以盡力增加預測雲海的準確性。假如當中有錯誤的話,煩請各位前輩賜教。
如何充分利用戶外攝影天氣資料
早前天文台提供了戶外攝影天氣資料 [3],但其當中的高空氣象觀測 [4]只列出了天氣數據,而需要用家自行解讀。這些數據均是由天文台以天氣氣球於京士柏收集的。當我們了解到上述不同詞彙的意思時,就能嘗試用2016年3月8日上午8時天文台提供的數值去推測雲層高度。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1.)找出空氣溫度與露點溫度的相交高度:可見在二百至五百米間,空氣溫度和露點溫度相當接近;因此該處是形成雲霧的高度。
2.)找出逆溫層:三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位置的空氣溫度走勢與環境溫度遞減率雷同,溫度沿高度而下降。而四百至六百米位置的氣溫則有上昇,因此該處為逆溫層。我們便能斷定雲層能穩定於六百米以下。
而當日在大帽山七百餘米處就能觀看到雲海景象。
由此可見,天文台這次提供的高空氣象觀測數據的確能作出更仔細估算,比起過往單靠航空氣象報告作預測更準確。
地形狀況對雲海形成的影響
除了氣象資料外,亦要留意到地形狀況的差異。
雲海的形成需要濕氣,而自然界的濕氣則來自河谷和海洋。以香港兩座八百米以上的山峰為例,鳳凰山和大東山的南坡有大型的河盤,南面為大嶼海峽和南中國海的廣闊洋面。當大嶼山吹起南或東南風時,來自河谷和海洋的濕氣則會沿迎風面吹往伯公㘭,水氣因地形抬昇(Orographic Lifting)而凝結成霧。這情況常見於夏日的鳳凰山。
不同於鳳凰山,大帽山的山脈廣闊,支脈連綿至元朗平原及沙田谷,陸地面積較大。由於陸地吸收和釋放熱力較快,陸地溫度通常較為低。即使於夏日,由於海洋和陸地的特性不同,當溫暖氣流吹過陸地時,亦有形成平流霧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雲海不只是春天的特權,夏天也可覓到雲海的影子。
而山頂盧吉道也有著不同的地形狀況。由東或北風後轉吹著的西風的雨後春天維港會漸漸變得豁然開朗,但同時,濕氣也囤積在盧吉道一方迎風面的山脊。相反獅子亭位處爐峰峽之中,地形屏蔽著帶濕氣的風,整晚都沒有被雲霧所封。因此風向影響較為區域性,可以是作為微調拍攝點的因素。
希望各位仔細研究過後能更好推測出雲海的出現,減少白果的機會。在此祝各位攝影人能於雲海上豐收而歸。
雲海的照片也會集中放到這個相簿:Sea of Clouds, Flickr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其他文章:
雲上的黃金海岸 - 大東山
千呎上的世界 - 大帽山
₋₋
作者簡介
Fai Redefined
一個愛上夜景的人。
Instagram: fai_redefined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edefined0307/
Blog: Genius Loci - http://redefined0307.wixsite.com/geniusloci/blog
--
參考資料
[1] 露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 霧 - 香港天文台
[3] 戶外攝影天氣資訊網頁 (試驗版) [4] 高空氣象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