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淺景深(Shallow Depth of Field)/散景(Bokeh),即是「前清後朦」,相信有一定經驗的影友都不會陌生。如何能夠運用手上器材營造出最淺的景深呢?這條問題也不太難答吧,我們都知道影響景深有以下因素:
距離
主體和相機越接近,景深越淺(背景越朦),所以大頭照比全身照更易營造淺景深
光圈
光圈越大(數字越小),景深越淺
焦距
焦距越長(數字越大),景深越淺
片幅
較小片幅的實際焦距比較闊,所以景深亦較深,如下圖,兩邊的等效焦距都是約50mm左右
哪項因素最重要?
個人經驗,距離>片幅>光圈>焦距。詳細分析如下:
距離越遠,越難營造淺景深
參考dofmaster的景深表(以FF為例),留意不同焦距的操作距離會有分別,大頭照的景深都很淺(0-4cm);半身加深到7-42cm左右;至於全身,若站遠一點的話,景深便達到1米以上了
片幅vs光圈
要了解片幅的影響,先要明白等效光圈。什麼是等效光圈?早前DPreview有深入介紹,建議各位有時間可以詳閱(全文在此)。簡單講,成象圈大小和入光量成正比,例如M4/3面積是FF的1/4,那麼入光量亦是1/4,效果就等如鏡頭收細2級光圈(以下列表以50mm f/2.0為例)
實例(FF vs APSC,等效焦距約55mm):
下圖2邊都是35mm,除了等效光圈外,FF因為視角較闊要站近一點主體亦有關係;所以即使是同一支鏡頭,不同片幅會影響入光量和主體距離,繼而改變景深
變焦vs定焦
到底焦距還是光圈較大影響?舉例24-70mm f/2.8變鏡鏡頭@70mm vs 50mm f/1.4定焦鏡頭,兩者的景深差不多
實例:
為什麼上圖看來50mm的景深較70mm淺呢?答案是距離。為了維持主體大小比例不變,50mm要行近一些(2.86m),相反70mm要行遠一些(5.17m),這樣便造成景深上的分別(0.27m vs 0.92m);所以,不一定要花高昂價錢購買恆定光圈變焦鏡頭,一支便宜的大光圈定焦鏡頭效果已經很滿意了
器材介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下會介紹一些有助獲得淺景深之器材,由入門到發燒級也有,各位可按預算參考
入門至中階
發燒級
Minolta STF 135mm f/2.8 T4.5
傳統soft focus鏡頭是利用球面象差(Spherical Aberration)造成散景範圍邊位鬆散效果;而Minolta的設計則有所不同,鏡頭內置Apodization filter,原理就象圓形GND filter,中間較光外圍較暗,再加上2組光圈葉,以進一步加強散景順滑度,是對散景追求的極致
*Photo by rumpelstiltskin1@flickr
Canon EF 200mm f1.8L
遠攝鏡頭竟然有如此大光圈,即使拍攝汽車這麼大的主體,要站後一點也難不到它
*Photo by Hendrik Osula@flickr
Carl Zeiss Distagon 1.4/35 ZM
發色和散景有點復古味道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SPH
提到散景,資深玩家必定想起7妹8妹,但個人認為Summilux散景比Summicron更滑
Leica Noctilux-M 50mm
由第1代f1.2,到第6代達成f0.95超大光圈,是發燒玩家的dream lens
*Photo by jy.@flickr
Hasselblad 110mm f2 Planar FE
Medium format鏡中最大光圈,等效59mm f1,可謂中幅世界的Noctilux(註:Mamiya 80mm f1.9是645 format,等效49mm f1.05)
Pentax 67 105mm f/2.4
發燒器材不一定全都價格高昂,這支中幅鏡頭(等效52.5mm f/1.2)特點是色調柔和,在日本深受攝影師愛戴
中幅無反
說到中幅,不能不提Fujifilm GFX,因為它除了原廠鏡外,更可透過adapter使用135片幅鏡頭(前提是鏡頭成象圈足夠cover),舉例插上Leica R 80mm f/1.4鏡頭便等如FF 62.4mm f/1.1效果,十分誇張,可謂繼A7之後新一代無反萬能插
*Photo by Jason Wan
Bonus:散景賞析
不同鏡頭的光學設計,對散景質素會有不同影響,讓我簡單介紹一下
線性散景
大部份鏡頭在修正球面象差(尤其是利用非球面鏡片)後的共通點,留意散景中的白色波波邊緣較硬,有些鏡頭甚至呈二線性散景,即是波波邊緣會有兩條線
奶油散景
一般用家普遍喜歡較順滑的散景,並以「奶油」來比喻;和上圖的線性散景比較,會發現下圖的白色波波邊緣模糊一點
旋轉散景
這種散景多數出現於老鏡(e.g. Helios),又或者Lomo的Petzval,看起來好像會旋轉的感覺
*Photo from Lomography
圈圈散景
這是反射鏡獨有的散景,白色波波中央穿了洞,像donut圈圈
*Photo by Anthony Leung@flickr
自製散景
對,散景形狀也可以DIY自製!詳細在此
*Photo from DCFever
貓眼散景
留意畫面近外圍的白色波波形狀變了像貓眼,原因是口徑蝕,意思是鏡頭直徑小,邊緣的光線被擋住,因而影響散景形態
最後提供3支鏡頭散景比較以供參考
伸延閱讀:
https://www.bhphotovideo.com/explora/photography/tips-and-solutions/understanding-bokeh
我的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ShunDaddy
我的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shundady/
我的Blog:https://shundadd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