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Canon和Nikon後,Panasonic終於正式推出FF無反S1和S1R,到底3者和Sony比較如何呢?
驟眼看規格上好像Sony佔優,無他,始終累積了十年無反技術(5年FF),領先是理所當然;縱使這樣,對於各品牌用家,並不會輕易動搖其選擇意向,始終brand loyalty的力量實在太強了。另一方面,機身差距對拍攝影響未必那麼大(一般用途的話),鏡頭才是一個系統的靈魂:
先別說Sony,還有Canon和Nikon各自的單反鏡群(若本身已有單反鏡頭的話,便不用煩惱選哪個了,直接購買原有品牌吧)。假設消費者是由零開始,選擇合心水的鏡頭,比機身更重要。CNP三方的策略,都是頭炮先出50mm標準鏡和24-105(or 70)/4這2支最常用的鏡頭,下一步再推wide + standard + tele恆定光圈大三元,然後才是其他需求較低的鏡頭。分別在於,Canon首發的是50/1.2和28-70/2兩支怪物,Nikon相反推f1.8小光圈定焦,而Panasonic的其他定焦鏡頭方向未明。
能力值
事先聲明,這是不公平的比較,因為Sony已經是發展成熟的系統,其餘3家只是剛起步,就等如5年前用A7一代和CN單反比較一樣,建議各位把A7III當作參考指標
畫質
EOS R:使用5DIV同一顆sensor,色彩表現如出一轍,膚色尤其討好。DR和noise仍然落後對手。
Z:同樣地Z的畫質和Nikon單反一樣出色,只是膚色不及Canon。
S1:因為還未正式發售,網上參考有限,所以暫時比3分。
A7系:Sony一直以來最為人詬病的缺點是色彩,到了第3代終於大幅改善,比起CN也毫不輸蝕。
鏡頭
*是次比較只針對無反鏡頭,若用家已有單反鏡頭請直接購買原有品牌無反
EOS R:對於一個新系統,首作能夠打響頭炮十分重要,Canon的50/1.2和28-70/2便正正做到了,而且在第2輪發表(傳聞2月中)便已經完成大三元+35/50/85三支最常用定焦,當中還包含了超大光圈鏡頭和微距,可見Canon的精心部署。
Z:相比之下,Nikon顯得保守,24-70/4比對手短,50mm只有f1.8,未推出的58/0.95巨如大炮但只有MF,實用性存疑。雖然計劃今年內推出大三元,但還欠自動對焦大光圈定焦鏡頭(最快要2020年),老實講只得f1.8要令人「硬」起來有點難度呢…
S1:Panasonic首發的24-105/4防震效果好像相當不錯,50/1.4看來似Bigma的外星科技(起碼size上),質素應該不成問題。問題是lens road map不明朗,今年推出大三元之後便不清楚有什麼鏡頭,尤其是定焦,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投資大量金錢在一個新系統上(還要Panasonic的定價高得嚇人),實在令人不安…
A7系:請參考上面列表,不解釋了
對焦
EOS R:AFS沒有問題,但AFC追焦欠佳
Z:同上
S1:CDAF和PDAF的最大分別是,PDAF能夠偵測到對焦點在主體的前方還是後方,然後一步到位直接改變焦點;相反,CDAF因為沒法知道是front focus還是back focus,所以只能向前向後試焦,於是便會出現「拉風箱」情況。據網上評測這個問題亦發生在S1上。
A7系:自A9開始,Sony的對焦技術已經越趨成熟,AFC追焦反應滿意。
拍片
EOS R:除了AFC問題外,4K crop mode和欠機身防震對拍片來講也是很大缺憾。
Z:相比之下Z自然方便很多。
S1:雖然S1的4K 60P也是crop mode(S1R是1.09x),但從網上測試可見其防震效果非常理想,比美Gimbal,對拍片十分有用。
A7系:最好當然是追焦,4K冇crop,機+鏡防震3樣都有齊吧。
CP值
EOS R:剩機身街價港元1萬3千左右
Z:Z6比EOS R貴差不多4千;Z7比A7RIII貴6千多
S1:暫時只有官方定價,但無論機身和鏡頭都相當昂貴
A7系:A7III和EOS R價錢相若;A7RIII剩機身街價港元1萬7千6百左右
用途
風景
EOS R:現在欠廣角鏡,待大三元推出後便能加至滿分
Z:同上
S1:同上
人像
EOS R:膚色討好,再加上50/1.2和28-70/2兩支鏡頭,適合拍攝人像
Z:色調不及Canon,光圈最大得1.8,有點不夠用
S1:還好有50/1.4可以用來拍人像
親子
EOS R:除了膚色和鏡頭焦距光圈外,追焦也十分重要,這方面EOS R會有點吃力
Z:同上
S1:同上
隨拍
EOS R:24-105/4, 35/1.8 Macro, 50/1.2三支鏡頭足夠應付日常用途,180度反mon可自拍
Z:24-70/4不夠tele,而且沒有微距鏡,差了一點點
S1:欠35mm和微距鏡,機鏡重量大小影響便攜性
運動/生態
EOS R:礙於追焦及鏡頭問題,暫時仍未適合,還是單反較好
Z:同上
S1:同上
選購建議
視乎情況,假如本身已有單反,另購一部無反做副機也可;若由零開始,則要看拍攝題材、預算和個人口味,哪個牌子的色調最喜歡。始終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Z拍人像膚色比EOS R好也不奇怪。至於是否買轉接環配單反鏡頭,如已有鏡在手當然沒問題,但若沒有的話,個人prefer買無反鏡頭,對焦方面會好一些。現有單反用家,如計劃想轉至無反,首先要看看手上機身,例如是入門級(e.g. 6D/D600)的話那EOS R/Z應該能夠滿足你,可暫時使用轉接環配單反鏡頭,之後才一邊出售器材一邊換無反鏡。如果你還沒有相機,並煩惱應該買單反還是無反好,我可以告訴你,單反的好處是發展完善,有不同級數機身鏡頭以應付各種需求(問題是用得著與否);而無反是大趨勢,廠商未來會將焦點集中主力開發無反系統,最終取代單反。當然距離這一天還很遙遠,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單反器材的二手價格會持續下跌,轉手難度亦會提高。
廠方策略分折
如之前所料,銷售數據方面EOS R和Z對A7系的影響有限。至於S1由於定位和定價問題(下面詳述),估計對CNS不會構成壓力。
Canon EOS R
作為首發,EOS R的反應好壞參半。機身表現平均但sensor畫質不及對手,操控欠佳(按鍵不夠方便,冇joystick,Multi function bar廢),最值得欣賞的是鏡頭(2支外星科技傑作)。Canon會在2月中推出入門級機身EOS RP,下一步亦會開發高階機種,完成上、中、下3路產品線。以其一貫「擠牙膏」式作風,不知道新機會有什麼賣點,倒是EOS RP,如定價夠進取,或能吸引大批新手買家,會否像當年的EOS 300D助Canon贏得市場呢?
Nikon Z
Nikon一開始便推出Z6, Z7兩部機身cover高低檔路線(針對A7III, A7RIII),比Canon先行一著。機身貫徹Nikon優良傳統,穩打穩扎,操控比對手方便,鏡群路線偏向保守。要留住舊客的話一定冇問題,至於能否從對方手上搶客,則有點保留。
Panasonic S
最遲推出FF無反的Panasonic,理論上睇住對手來出牌,應該有著數,但結果卻出人意表,直逼單反的體積重量和極度進取的定價實在令人莫名其妙。本身沒有FF和DSLR根基的品牌,如何能夠搶佔已經被對手站穩的市場呢?答案就是轉移目標,另闢新戰場。S1/S1R的對手,根本就不是R/Z/A7/A7R,而是A7S。Panasonic由M4/3年代開始,早已經是拍片市場的領導者,當中的GH系列一向都叫好叫座。普通用家一來負擔不起S1/S1R這麼高昂的售價,二來嫌大嫌重,只有專業用家才不會介意。
Sony A7系
奇怪地,Sony在CNP分別出招後仍未有任何動靜,傳聞已久的A7SIII一拖再拖,可能是為了能夠對抗S1/S1R而作出調整。從另一角度看,A7來到第3代,已經相當完善,即使面對EOS R/Z6/S1仍然有優勢,所以Sony暫時無需急於反應吧?回看5年前A7推出時,被對手恥笑機小鏡大,EVF不及OVF,還有電量小;現在再看看CNP的FF無反,結果還不是面對同樣問題,其中S1/S1R更加索性把輕便度置諸不理,打造單反級重量大小的無反。不過有一點奇怪,當初A7III的定價($17500)比起A7/A7II新推出時($12000)高了不少,令到部分用家猶豫要不要升級好(包括我在內);剛好EOS R和Z6的定價都接近,可算是受惠者,難道Sony對A7III的高定價策略有特別考慮?(陰謀論…)Canon即將推出的EOS RP定價1萬元左右,那麼Sony有何對策?會否以A7III減價應戰?(現時街價約$13200)
後記
以首部FF無反來講,EOS R/Z/S1雖然沒驚喜,但也交足功課,表現合格。接下來要看看3方能否追近Sony,在技術上有沒有新突破。個人推測,未來2年,將會預見以下發展:
– DC市場全面被手機侵蝕,唯有可換鏡相機因為質素原因能夠生存
– CN慢慢將重心由單反過渡至無反
– 廠商推出比A7/Z6/S1更低階的FF無反,入場門檻可能降至萬元以下
– 誰最先搶佔萬元以下市場,便能成為皇者
– 光學軍備競賽展開,各廠相繼推出超大光圈鏡頭
– A9II表現將會超越旗艦級單反
– CN短期內仍未有能力開發旗艦級無反,所以會繼續雙線發展:無反cover中低檔,單反cover高檔
– 當CN推出真正旗艦級無反的時候,便代表單反時代告終了
我的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ShunDaddy
我的Blog:https://shundadd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