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7月的京都,就必不能錯過自9世紀便一直舉行的京都祇園祭。祇園祭橫跨整個7月,當中包括佔據整條四条通的宵山和華麗的山鉾巡行。這次橫越日本的途中在京都剛巧遇上祇園祭的還幸祭,也就是把神明請回八坂神社内的祭典。
還幸祭包括山鉾和花傘巡行,如果想一同觀賞兩者,同時欣賞山鉾轉向,最好的地方就在四条河原町的十字路口;同時也是最熱門的觀賞點。
巡行會在9時半至10時左右開始,如果想善用時間地佔位置,可以在9時半前先到達路口附近,然後在9時半封路時搶佔面向河原町通的中心位置。當然最緊要是遵從在場警察的指示,而可以放心的是,在場的日本人和攝影師也是這樣佔位置的(笑。
打響頭炮的是經四条通前進的花傘巡行。花傘巡行的主角由小孩和女性組成,和後來的山鉾巡行相比起來感覺較柔和,在祇園囃子的旋律下緩緩遊走京都的大街。比較特別的是騎馬出場的馬長稚兒除了要把臉塗白外,還會穿上日本平安時代的傳統正裝「水干」。
花傘巡行的隊伍經過後,便是第一座山鉾:北観音山的登場。北観音山有近12噸重,從組裝、巡行到解體的過程需要近180人負責;他的設計可以追溯至1353年,而山鉾裏則有楊柳觀音和韋駄天的神像鎮座著。
在四条河原町觀賞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看到山鉾轉向。要轉動12噸重的山鉾首先要在車輪下設置竹和木條,再撒上水作潤滑,然後會在山鉾上的人發號師令下一同拉動繩子,在十字路口作90度轉向時約需重覆三次。
緊接隨後的還有南観音山,山鉾每次轉向成功時在場的群衆都會報以掌聲。其實每座山鉾上的刺綉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有些更是日本自古以來也非常珍貴的印度製紡織品,因此他們也有著移動藝術館的別稱。
除了大型的山鉾「曳山」外,還有小型的山鉾「舁山」會在此作轉向,不過由於沒有大型的般重,因此會由16人一同把山鉾抬起,有些山鉾更會在轉向時多轉幾圈做表演。
山鉾的設計也會帶有中華色彩,例如上面的黑主山山鉾前懸的圖樣就是明朝萬曆皇帝即位時所穿的龍袍上的五爪龍文樣錦。
現場的人很多很多,站在前列的我也基本上是動彈不得,雙腿也僵硬起來;不過能拿到近乎最好的角度也是值得的。
山鉾隊伍最後的是大船鉾,船形的鉾和觀音山等山鉾以山形作設計不同,是以日本古墳時代神功皇后出征朝鮮半島的天皇御船為本。由於船鉾在前祭也會出征,為做出區分,前祭的船鉾會稱爲出陣船鉾,而後祭的則會稱爲凱旋船鉾。
大船鉾的屋形、木組和車輪組件都在1864年的禁門之變火災中燒毀,直到2016年才把船鉾的龍頭復原,因此大船鉾的身影在祇園祭中消失了近150年。
看著船鉾成功作最後一次轉向並向四条通前進後,便知道所有山鉾隊伍都經過了,還幸祭的觀賞也告一段落;除了巡行外,八坂神社的舞殿還會有不同類型(如獅子舞、太鼓等)的表演,同時始終祇園祭是一場神祭,也特意到了神社作參拜以感謝神明讓祭典成功舉行。
₋₋
作者簡介
Fai Redefined - 一個愛上夜景的人。
Instagram: fai_redefined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edefined0307/
Blog: Genius Loci - http://redefined0307.wixsite.com/geniusloci/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