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動物大遷徙 圖/文 蘇毅雄 Samson So
東非動物大遷徙
圖/文 蘇毅雄 Samson So
甚麽是東非動物大遷徙
東非是著名動物大遷徒的舞台,逾百萬隻草食性的牛羚、斑馬與及其他羚羊為了追逐雨水帶來的新鮮嫩草,每年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每次行程走過八百至一千公里,一生不斷地在肯亞和坦桑尼亞之間進行著大遷徒。如果適逢其會遇上正在遷徙的群落,我們有機會被成千上萬的大型動物包圍,在天與地之間充分感受堅韌生命帶來的震撼。
東非動物大遷徙主要發生在瑪拉-塞倫蓋蒂生態系統 (Mara-Serengeti Ecosystem),這個地區主要由稀樹草原(Savanna)所組成,除了連綿的草原與及點綴其中的大樹或灌叢,有的地區因為水源充足而長有密林或佈滿沼澤,有的地區則主要由裸露的岩石所組成。隨著季節和降雨,生活其中的動物族群(主要是牛羚和其他各種草食動物)全年不斷地移動,追逐嫩草。由於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一年之中主要的降雨地區會隨著不同月份而出現變化,而在大地上追逐水草而居的動物群也形成了地球上的動物大遷徙的生物奇觀。
牛羚群一年十二個月都在遷徙,在特定的地區由於水源和地形關係,大量個體會在短時間之內聚集在一起,形成壯觀的動物群聚畫面。無論是在草原上或是水源附近,只要掌握好動物遷徙的規律、當時的天氣變化、再加少許運氣,我們將有機會遇上正在遷徙中或群聚集結的萬千牛羚。如果要數觀察和拍攝動物大遷徙的故事,塞倫蓋蒂東南部牛羚的出生地區,塞倫蓋蒂西部的格魯美地河(Grumeti River)和女姆巴拉蓋蒂河(Mbalageti river),以及位於瑪拉-塞倫蓋蒂生態系統的馬拉河流域(Mara River)應該是最受訪客和攝影師歡迎的地區。
被遷徙中的牛羚群包圍
正在奔跑追趕大隊的牛羚
牛羚上岸的情況
每年二月份至三月初左右大量牛羚個體會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東南部繁殖,這段時間可以有多達50萬頭牛羚出生。剛出生的小牛羚馬上會跟隨追逐水草的母親和牛群大隊人展開經年不斷的遷徙之旅,由南至北到訪塞倫蓋蒂的中西部至北部; 而每年七至九月左右則是遷徙群落途經塞倫蓋蒂北部(North Serengeti)及肯亞西南部馬賽馬拉地區(Maasi Mara) 的時段。由於地理因素,部份遷徙路段牛羚群有機會要越過天然屏障,包括各條穿越大草原的溝谷或河流。
為了觀察和拍攝動物大遷徙,其實每一位東非訪客自己也都在參與這一場永不休止的生命旅程。
剛剛產子的牛羚媽媽
大約6個月大的牛羚寶寶與牛羚媽媽
跟隨著牛羚媽媽遷徙的小牛羚
拍攝東非動物大遷徙的器材選擇
從訪客的角度去想,難得跑一趟東非,總希望能夠參與動物大遷徙並為旅程留下記錄,所以攝影器材的選擇是許多讀者會關注的議題。筆者第一次到訪東非是在2001年,至成文之時已經帶領了逾50次的非洲各國之旅。多年來的東非之旅,我認為不同焦段或鏡頭組合皆可以讓攝影師拍攝關鍵時刻,為東非之旅的經典閱歷留下重要記錄。
在越野車拍攝時我自己喜歡使用兩機兩鏡的組合,一台相機配合廣角到中焦或長焦(例如各品牌的24-105 mm,24-120 mm,24-200 mm,24-240mm,28-300等變焦鏡),加上另一台相機配合變焦長焦鏡頭(例如各品牌的80-400mm,100-400mm,100-500mm,50-400mm,150-600mm,180-400mm,200-400mm,180-600mm,200-600mm,200-800mm…… 在這個年代攝影師朋友們實在有太多選擇,難以一一列舉),這樣的組合在拍攝時能夠最具構圖上的彈性。如果是使用定焦的長焦鏡頭拍攝(例如400mm、500mm、600mm 甚至是800mm),也可以發揮鏡頭的特寫性能或對於空間的壓縮感,拍攝另具特色的作品。我也會配置一套雙筒望遠鏡用來觀察現場情況,如果情況不利拍攝,也可以細心進行觀察,多認識動物行為和各種生物,亦可以為行程增添許多樂趣。
東非之行,不同牌品各有其實用性,用家要根據自已拍攝風格、體力及預算等,選擇最合適組合。
耐心守候和平常心
萬千牛羚角馬看來一模一樣,但每一個個體都有著不同的精彩故事。大遷徙過程充滿挑戰,傷患與死亡並不陌生,然而動物大遷徙不只是記錄片常常呈現的「過河」場面,動物群落也不是無時無刻的要面對鱷魚和獅子。每一趟的東非之行,我們絕對不是購票入場看「牛羚過河」、「鱷魚開餐」或「獅子獵殺」等「節目」。動物大遷徙的運作自有其方式及時間表,如果我們在仔細規劃之後,能夠在行程之中遇到令人感動的畫面固然值得高興,但能夠參與其中也可以說是莫大的榮幸。
正在橫渡瑪拉河的牛羚群
於瑪拉河獵得牛羚的鱷魚
捕獲牛羚的獅子
正在清理牛羚屍體的土狼
在合適地點耐心守候絕對是拍攝作品的必要條件。牛羚的群聚可以是壯麗動物渡河的前奏或緊張獵殺場面的序幕,也可以在任何原因之下,牛羚群始終按兵不動,或最終各自解散。我試過要在天未亮時便要開車出發,為的是要趕及在晨光之下拍攝到牛羚群聚的畫面,也試過在赤道正午的烈日之下,守候牛羚橫渡馬拉河的片刻。訪客和攝影師要有心理準備,不是每一次的守候都可以拍到心目中的理想照片,而在每一次守候的過程,我們也將有更多第一身的體驗,了解大自然的運作以及野生動物們所面對的生存挑戰。
遷徙中的牛羚群在河邊喝水
落單的牛羚要面對更多的生存挑戰
總結
東非不只有大貓和動物大遷徙,自然觀察有時會遇到新生的個體,也有機會遇到化成白骨的烈士;不論是遇到澎湃的渡河場面、浩蕩的列隊行進、落單的個體在草原上努力不懈獨自生存等,我都會對野生動物的執著堅毅肅然起敬。每一次的行程都是感受大自然點滴,體驗生命的不息和堅韌的人生歷練。作為攝影和生態導師兼行程領隊,我也希望同行隊員有著同樣的感動,並期待有機會和大家現場分享自然觀察及拍攝的點滴。
謝謝DC Fever 提供平台分享。筆者Samson So是生態研究員、環境教育工作者及自然攝影師。Samson So 擁有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與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雙碩士學位,也是資深的生態旅遊從業員及攝影導師。更多Samson So 的作品可以瀏覽 Facebook Page Samson So Photography 和 Instagram 專頁 Samson So Photography,有關Samson So 所帶領的旅程和活動可以參考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的活動欄,謝謝大家支持。
渡河時在岸邊一躍而起的牛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