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外國調查指:最多職業用家使用 Sony A7III 作搵食工具

文:Brian

來自澳洲的一家以攝影為主題的傳媒網站,向 1000 位攝影師進行了一次大型的調查,主要訪問他們於 2022 年內以哪些相機作為主要拍攝工具。出來的結果是 2018 年初推出,至今已經四年多的 Sony A7 III 是最多職業用家使用,而業餘用家中最多人選用的是 Fujfilm X-T3。另外該調查其實還找到了很多值得大家留意的資訊。

在發表結果的文章中,有關方面先列出了調查中找到的十個重點:
1, 在職業攝影中無反的流行程度已超過單反,當中有 63% 的用家使用無反,36% 的用家仍使用單反,只有 1% 是兩款相機都用。
2, 在業餘用家中仍是以無反較流行,但只有 54% 用家是使用無反,其餘 46% 用家使用單反,使用無反的比例比職業用家少。
3, 職業用家選用無反的最大原因是輕巧,其次是無反擁有較好自動對焦效果。
4, 業餘用家選用無反的最大原因同樣是輕巧,其次則是機身內置防震功能。
5, 於職業用家市場中,最多人選擇 Nikon(31%),其次是 Canon(28%) 之後是 Sony(20%)。
6, 於業餘用家市場中,最多人選擇 Canon(27%),其次是 Nikon(25%) 之後是 Sony(16%)。
7, Sony A7 III 是本年內最多職業用家使用的機種,有 7% 的用家選用。其次是 Canon 的 EOS R6 之後是 Nikon D750。
8, Sony A7 III 與 Nikon D850 同是本年內最多業餘用家使用的機種。
9, 職業用家同樣喜歡使用 A7 III 作私人拍攝用途,富士的 X-T3 以及 Nikon 的 D850 同樣是較流行的選擇。
10, 兩個市場用家仍堅持使用單反的最大原因是有較多鏡頭選擇,其次原因是由單反轉無反所需花費太高。

What camera do photographers use Shotkit infographic?

由於本調查是由一個來自澳洲,以英文為主要語文的網站進行。出來的結果理所當然不能代表亞洲和香港市場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現時用家的大概心態。從調查中大家可以看到大部份用家仍會繼續使用推出超過三年的機種,而最新、功能更強的機種在調查結果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可以雖然大家確實會比較留意這些機種,但實際使用上還是考慮「成本」比較多。其實香港在世界上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市場,用家們是比較留意新產品,而且更新率亦較世界各地的用家為高。相信如果在香港進行相同調查,一些較舊的型唬是不會在結果中出現的。只是筆者個人亦認為一些不太舊,但性價比較高的機種,在調查結果中出現的機率會較高。

來源:Shotkit

最新消息
1 日前
小米旗下的 Redmi 同步推出手機 Redmi 14C 及平板電腦 Redmi Pad SE,定價為 HK$799 起,兩者都是低價的智能產品。 (繼續閱讀)
2 日前
雖然近年內地品牌都有推出不少 AF 鏡頭,基本上大部份都以「平價」掛帥,不過當中大家可能會發現 Viltrox 久不久推出會一兩款與別不同而又吸引的產... (繼續閱讀)
2 日前
神牛(Godox)公布最新的 AD200Pro II 外拍閃燈,除了更兼容到 Godox 最新 X3 引閃器的所有功能,也改良了兩個常用燈頭,讓其功能更多且更穩定,而... (繼續閱讀)
2 日前
HUAWEI 最近公佈世界首款三摺屏幕手機 Mate XT,其產品概念與炒風,都成功製造不少話題,當大家都估計 HUAWEI Mate XT 只會在國內推出之時,國際版... (繼續閱讀)
2 日前
香港最多人留意的智能戒指 Samsung Galaxy Ring 未有在香港上市,反而令到智能戒指在香港市場百花齊放,繼 Ultrahuman Ring Air 之外,Amazfit 亦推... (繼續閱讀)
3 日前
Canon近日推出RF 28-70 F2.8,作為一支大三元,其輕細程度實在令Brian驚喜,而且叫價更不用兩萬。到底都生和Brian對於此鏡有何看法? (繼續閱讀)
3 日前
攝影新手,在剛起步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可能大多數問題,也相關於器材,但事實上器材以外之事,也大有學問。在這也為大家分享一下。 (繼續閱讀)
4 日前
Sigma 在今年中推出全球首支擁有 F1.8 恆定大光圈的全片幅變焦鏡頭 28-45mm F1.8 DG DN|Art,這獨特的規格非常適合影片拍攝。而正在荷蘭阿姆斯特丹... (繼續閱讀)
4 日前
傳聞延誤多時的 Leica M11-D 終於發表,雖然新機的主要規格與 2022 年發表的「基本型號」Leica M11 非常相似,但是由於沒有機背顯示屏可以即時檢視... (繼續閱讀)
4 日前
Volkswagen Group 近年發展可謂「頭頭碰著黑」。他們本來計劃加拼電動車市場,誰不知中國電動車堀起加上歐美的電動車市場需求放緩,讓他們面對嚴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