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測試 Sony FE 20-70mm F4 G︰只差一點便是完美

早前 Sony 毫無先兆地推出一支號稱全能的標準變焦鏡 20-70mm f/4 G,為 2023 年新鏡陣容打響頭炮。超廣角、輕量化、雙 XD 線性馬達對焦、1:3.9X 放大率等賣點滿滿,新鏡賣 HK$9,290 是否擁有吸引的性價比?

一鏡抵兩鏡?性價比的迷思

頂級標準變焦鏡中,以往 24-70mm f/2.8 必定是每個鏡頭品牌的鎮山之寶,是 f/2.8 大三元鏡頭的其中一圓。後來隨著相機的高感光表現進步,較小的光圈也能應付低光拍攝需要,某些品牌便開始推出 f/4 光圈的「小三元」,以頂級光學規格、較輕巧的鏡身及較相宜的售價吸引專業用家的青睞。


▲ 今次以 Sony A7R V 測試此鏡

f/4 光圈標準變焦鏡的發展愈來愈多變化,除了 24-70mm f/4,24-105mm、24-120mm 等焦距亦是大熱之選。例如 Sony 早年推出的 FE 24-105mm F4 G OSS,當年推出後一度供不應求。


▲ 鏡頭在最廣角端的狀態,長度為 99mm。


▲ 鏡頭在遠攝端時的狀態,重心轉移不算多。

不過要達到「頂級光學規格、較輕巧的鏡身及較相宜的售價」,也並非只有 f/4 光圈一途。近年 Sigma、Tamron、Nikon 推出的 28-70mm f/2.8 便有齊以上賣點,更有大一級的 f/2.8 光圈,不過就要稍為犧牲一下廣角端的起始焦距。


▲ 近年新推出的 G 鏡都有光圈環。


▲ 光圈環的 de-click 開關在較低的位置,平時不易看到,要摸到也不容易,筆者需要反轉相機才能順利操作此開關,旁邊可見 Made in Thailand 的標示。


▲ 可以將光圈環鎖定在 A 或者手動位置的 Iris Lock 掣,反而較易看到。

無論大小三元,24mm、28mm 起跳可以說是傳統也可說是框框,有無辦法打破常規?FE 20-70mm f/4 G 就是 Sony 拋出來的方案,細小、輕巧、超廣角,對於喜愛風景拍攝,或者需要拍 Vlog 的用家來說,20mm 起跳的確擁有很大的吸引力。


▲ 鏡頭上方及左側的自訂快捷鍵,筆者嘗試設定為拍片按鈕方便自拍,不過卻發現十分容易誤按 roll 機。

不過要推出成功的鏡頭,決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看到 Sony FE 20-70mm f/4 G 的定價,HK$9,290,Sony 果然不是吃素的。新推出的鏡頭,傳統上街價也不會有很多折扣。其他品牌又如何呢?參考一些報價網,已推出一段時間的 Nikon Z 24-70mm F/4 S,現時街價大約只是約 4 千多。


▲ 前玉有容易打理的氟防污塗層,可使用不算大的 72mm 濾鏡。

可是人們說 FE 20-70mm F4 G「一支頂兩支」啊,比一般小三元更闊的廣角端,就當是額外的 20-24mm f/4 超廣角鏡吧!這樣說又似乎合情合理,不過小編就本著尋根究底的精神,幫大家做一做 research。支援 E-Mount 規格的副廠鏡頭不少,Sigma 28-70mm F2.8 DG DN | C 街價約 6 千多元,Tamron 20mm F/2.8 Di III OSD M1:2 街價約 HK$2,300,兩支加上來合共約 8 千多元,兼有 f/2.8 光圈!


▲ 花瓣形遮光罩的設計可謂「實而不華」,內側沒有坑紋、絨面的防反光設計,或許遮光罩的黑色塑料已用上吸光能力更強的黑科技?

不過「一支頂兩支」的重點在於不需要換鏡,用起上來更方便,而且體積上比兩支鏡加起來亦細小得多,這樣就說得通吧!如果現時 HK$9,290 的定價令你卻步的話,又不用那麼灰心。參考 2018 年推出的 Sony FE 24-105mm F4 G OSS,推出時定價為 HK$10,990,之後長期缺貨更出現炒價情況。但現時此鏡街價已回落到約 6 千多元,比當年抵玩得多。但是所謂早買早享受,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如果你今天用得著這支 FE 20-70mm F4 G 的話,就在今天買回家吧!


▲ 20mm、f/8、1/200s、ISO 160
鏡頭的解像力優異,放大可以看到屋簷上瓦片的花紋。

數碼修正加特殊鏡片帶來優異畫質

在無反年代,由於要達到輕巧的鏡身及遷就非常短的法蘭距,原生無反鏡頭很多時都需要以數碼修正來獲得較為理想的畫質,甚至要強制使用數碼修正才有正常的拍攝效果。只有頂級的鏡頭,才可以不經修正也有理想的畫質,而且在畫面邊緣亦有充足的解像力,這點對於有需要使用轉接環用於另一系統的用家就較為重要。


▲ 70mm、f/4、1/250s、ISO 400
在 70mm 時能夠拍攝到近至 25cm 的小物件,最高放大率為 0.39x,比自家的 FE 24-70mm F2.8 GM II 的 0.32x 略高。散景有明顯的二線性情況,令背景顯得有點雜亂。

這支屬於 G 級數、定價 9 千多元的 FE 20-70mm F4 G,畫質表現又如何呢?答案就是恰於其份,比 GM 鏡頭不足,比普通鏡頭有餘。13 組 16 片中,加入了大量特殊鏡片︰2 片 AA 先進非球面鏡片、3 片 ED 低色散鏡片、1 片非球面低色散鏡片及 1 片非球面鏡片,所以即使鏡頭擁有不尋常的變焦範圍,仍有不俗的畫質。


▲ 20mm、f/8、1/1000s、ISO 200
逆光拍攝表現理想,畫面沒有出現明顯霧化或光斑。

解像力方面表現是亮麗的,中央一大片部分足以應付 6,100 萬像素的 A7R V,只有很邊緣的位置才會出現少許鬆散及色散。不過大家記得將相機的數碼修正開啟或設定為自動,因為如果關上的話,變形、暗角、色差都相當明顯。數碼修正也其實並非萬能,將畫面邊位拉直、將暗角推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畫面邊緣成像。只是在無反相機的年代,平衡了重量、尺寸及畫質之後,大家都接受了非頂級鏡需要數碼修正的做法。


▲ 20mm、f/4、1/20s、ISO 800
在低光下仍能輕易拍攝出石像的細節及質感,只是畫面邊緣光點的彗星像差有點剎風景。

全片幅拍 Vlog 神鏡

以往的標準變焦鏡,24mm 起跳已經相當足夠。今時今日 Sony 推出這支輕巧而又有 20mm 超廣角焦距的標準變焦鏡,很大程度是應付現時人像拍 Vlog 的習慣。我們就找來謝飛嘗試用這支鏡配合 A7R V 機身邊行邊拍,實測一下拍 Vlog 效果。


▲ SteadyShot 分別設定為標準及積極,可以看到用來拍 vlog 時的取景寬度差距。

自拍時由於相機距離十分近,平時用 24mm 通常只能拍到很少背景,如果再用上相機的數碼防震,經畫面裁剪後就只能拍大特寫了。用 20mm 手持自拍,不用將手伸到最直已經能交代到充足的背景。不過由於鏡頭沒有光學防震,只用機身防震略嫌不足。好在開啟數碼防震後畫面終於有合理的穩定度,而裁剪後大約相當於 22.5mm 焦距,畫面亦不算過於擠迫。

只是筆者個人認為用全片幅拍 Vlog 十分講求臂力,一般用家以 APS-C 片幅拍攝其實較為輕鬆。如果真的要用這支鏡頭拍 Vlog,配 A7C 已經是筆者可接受的極限了,機鏡加起上來仍重 997g,長時間舉起接近 1KG 自拍,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下一頁︰更多鏡頭詳細畫質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4 小時前
Nikon 新總部已在今年 7 月尾遷至東京都品川區西大井營運,新大樓稱為「Nikon 公司總部/創新中心」,樓高 6 層,而其中可以對外開放的,就不得不提... (繼續閱讀)
6 小時前
傳聞中 Toyota 直接競爭 Suzuki Jimny 而研發的小型越野車越來越多消息曝光,這輛外界暫時稱為做 Land Cruiser FJ 的車款,據日本媒體最新消息稱將... (繼續閱讀)
14 小時前
AMD 今年在 Amazon 最新 CPU 銷售排行榜中,創出頭 10 名都是 AMD 品牌 CPU 的驕人成績,品牌價值更超越在 PC 電腦市場的 Intel,進佔為 100 大品牌...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如果你喜歡拍攝風景或城市景而又想嘗試新風格,本人推薦你閱讀本文章。 而且,你只需要濾鏡ND3.9,即減光13級,就能在藍天白雲情況下拍攝這類相...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HONOR 去年推出相當堅固耐用的手機 X9B,今年再接再厲推出更堅固的 X9C,售價同為 HK$2,699,官方更提供更多暴力測試供媒體挑戰 (繼續閱讀)
20 小時前
隨著相機的功能愈來愈多,各式各樣的轉盤變成操控上的賣點。可是機身面積有限,轉盤再多也要面臨「土地問題」,對於品牌要設計中高階機種佈局變得愈... (繼續閱讀)
1 日前
Sony 剛剛發表旗艦全片幅無反相機 A1 II,不過論本地影友的迴響,似乎加入 A9 III 外型並未有很熱烈的討論,與同期登場最輕巧的全片幅 F2 恆定大光... (繼續閱讀)
1 日前
LEGO 產品線極多,其中「LEGO Art」系列擺明 Sell 藝術,作品時不時跟藝術館合作,或按比例縮少知名藝術品,最新就有 Robert Indiana 的「LOVE」雕... (繼續閱讀)
1 日前
Tesla 發表了 Robotaxi Cybercab 和 RoboVan,可是這兩輛都是自動駕駛車款,實際一點來說,自 Model Y 後再沒有任何新車消息,尤其實是大型 SUV,M... (繼續閱讀)
1 日前
HUAWEI 今年推出新錶 WATCH GT 5 系列,當中定位較高的 WATCH GT 5 Pro,筆者早於推出前已經開始使用,為大家送上一個月真實的用後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