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Nikon D70 雄霸了去年的 D-SLR 市場,不過說到輕便機種,近年 Nikon 好像完全沒有辦法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型號可說不多。繼 CoolPix SQ 之後,Nikon 今年又再鼓起勇氣推出全新機種 CoolPix S1,以 Nikon 近年的策略來說,S1 有齊 19.7mm 超薄機身、2.5" 大芒等新潮元素已經算是破格之作,同時亦都為 Nikon 的忠實用家帶來一點驚喜。
潛望 ED 鏡頭
回想當年,Nikon 的經典 DC CoolPix 990 令 Nikon 在 DC 界建立起一定的口碑,其中 CoolPix 990 的扭鏡元素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大家一想買扭鏡 DC 便想起 Nikon 這個牌子。之後 Nikon 一度嘗試將這個元素加進輕便式 DC 裡,例如 CoolPix 2500、CoolPix 3500 系列便是基於這個策略下的出品。不過隨著市場上的輕便式 DC 愈出愈細,扭鏡 DC 受歡迎的程度不復當年。扭鏡設計對機身尺寸造成限制,消費者考慮到扭鏡與輕便性兩方面不能共全的情況下,最後還是選擇了機身較薄的卡片機。自從 CoolPix SQ 之後,Nikon 自此就再也沒有推出扭鏡 DC。取而代之的,是今年最新推出的 Nikon 首部卡片機 CoolPix S1,由 SQ 到 S1,大家可以看出 Nikon 的輕便式 DC 轉變歷程。
不少人買 Nikon DC 的原因,都是因為信得過 Nikon DC 的影像質素。作為 Nikon CoolPix 系列今年的重頭戲,Nikon 對 S1 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敢掉以輕心,影像質素當然是其中之一。基於輕便性方面的考慮,CoolPix S1 採用內部變焦的潛望式鏡頭,同時加入代表 Nikon 最高規格的 ED 超低色散鏡片以確保成像品質。由於有 ED 鏡片的幫助,S1 拍出來的照片紫邊情況甚少,色彩還原度高,白平衡十分準繩,甚少出現不理想偏色情況。不過 S1 的鏡頭光圈不大,最大光圈只有 f/3.0-5.4,在同級中算是一支慢速鏡頭,Zoom 到最遠容易手震,很多時要提高 ISO 感光度才能解決,使用廣角焦段能夠獲得最佳的質素。不少用家見到 S1 的最高快門速度只有 1/350 秒,都擔心在陽光猛烈的環境拍攝會容易曝光過度。其實 S1 已經內置 ND 減光濾鏡,在有需時時 ND 濾鏡會介入以減少光線的進入,就算在陽光與海灘的環境拍攝也不會曝光過度。
現時 D-SLR 大行其道,現在連家庭用家都是 D-SLR 廠家的目標用戶。相對於 DC,D-SLR 的其中一個強項當然是較佳的影像質素。雖然現時入門 D-SLR 都提供不少全自動化的拍攝模式,不過始終 D-SLR 的用法較為複雜,要注意的地方較多,一般用家未必可以一下子拍到滿意的影像。反而一般攝影新手用起 CoolPix S1 都會覺得較容易拍出質素較佳的照片,最大原因當然是新開發的 D-Lighting 技術。D-Lighting 技術採用內置影像運算方法,可以將照片曝光不足地方的細節重現,看起上來就像提高了 CCD 的寬容度。例如在有雲的天氣下拍攝一個沙灘,如果我們用 D-SLR 拍攝又沒有用上漸層減光濾鏡的話,沙灘就會變成曝光不足。相反,如果同一情況下使用 S1 拍攝,天空與沙灘都同時有合理的層次,當中的原因自然是 D-Lighting 的介入。

以 D-SLR 拍攝沒有加上濾鏡,照片中的地面光度不足。 |

以 CoolPix S1 拍攝,D-Lighting 技術自動為暗為補光。 |
19.7mm 機身
以現時的標準來說,19.7mm 的 5 百萬像素 3 倍光學變焦 DC 並不算太薄,CoolPix S1 比 Canon Digital IXUS 50 薄一點,不過又比 Casio EXILIM EX-S500 及 Sony Cybershot DSC-T7 厚。以 Nikon 及 Canon 這類老牌相機生產商來說,生產一台新機的最主要考慮並非要造多薄,而是怎樣在能夠在薄身機種中維持一定的影像水準。以 Nikon 的標準來說,19.7mm 的機身現時已經算是極限。另一方面,Nikon 在 CoolPix S1 上亦加入了一個 2.5" 大型 LCD,比起 Nikon 其他型號的最大 2" LCD 還要大,從此大芒 DC 再也不是 Casio、Sony 等品牌的專利。此外,CoolPix S1 同時更有銀色、白色及黑色機身顏色供大家選擇,選擇並非單一化。大芒加上薄身設計,令 CoolPix S1 成為 Nikon 近年最「潮」的一部 DC。
不少用家看到 CoolPix S1 隨機附送的機座,都會以為 S1 一定要透過底座充電及傳送照片。其實大家可以利用跟機的火牛直接充電,在傳送照片或者連接電視時才需要用上底座。如果大家使用讀卡器上載照片的話,或者我們拿 S1 去旅行拍攝,這個底座可說是可有可無。

S1 的鏡頭在變焦時不會伸出機外,關機後內置鏡頭蓋會自動合上保護鏡頭。 |

S1 採用簡單易明的十字方向鈕設計,中間為確定鍵。 |

S1 設有自動對焦輔助燈。 |

使用 SD 卡為儲存媒體,已經是現時細機的指定動作。 |
超級多樣化的場景模式
作為一部針對入門用家市場的 DC,CoolPix S1 的不少設計都是專為入門用家而設,例如多達 17 種場景模式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些場景模式除了有基本的人像、風景、運動、夜景之外,更有沙灘、煙花、日落、背光、潛水等模式,既有實用價值又能為大家提供創意。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某些場景模式下還會有一個 Sub-menu,在這個 sub-menu 中會有更多關於這個模式的設定。例如在人像模式的 sub-menu 中,大家可以選擇拍攝單人照、合照、垂直單人照等,亦可以選擇使用臉部優先自動對焦,讓相機自動找出主角的臉部作為對焦位置;在運動模式 sub-menu 中,大家又可以選擇使用高速快門、自動追焦模式、連拍模式等,可謂十分體貼。由於相機的 LCD 有 2.5" 之大,因此即使在拍攝、重看照片時顯示大量的資料亦不會覺得太過擠迫。不過如果大家希望將這些資料隱藏的話,就需要在 Menu 中選擇關閉才行,S1 並沒有提供關閉資料顯示的快速鍵,初用者使用起上來可能會不太習慣。
數年前 Nikon DC 總會給人反應慢的感覺,不過經過長時間的針對性改善,近年推出的 Nikon DC 總算可以跟個「慢」字脫離關係。以 S1 來說,開機時間不用 1 秒,對焦時間短,連拍速度有 1.8 fps,寫入速度足以支持連續拍攝二、三十張照片。不過當我們在重看照片時,在過相、放大時間中會閃過等待中的警告字眼,同樣情況在其他 DC 中可能只會出現一個較模糊的畫面或者漏斗,這種字眼的原意可能是希望用家可以耐心等候,不過看起來卻令人有經常需要等待的錯覺。

CoolPix S1 使用一枚 EN-EL8 鋰電池供電,容量為 730 mAh,根據 CIPA 標準可以足夠拍攝約 200 張照片。 |

S1 可以使用底座傳送照片及接駁電視。 |

17 種場景模式相當好用。 |

在某些場景模式中還提供多個選項。 |
ISO 感光度測試
 |
ISO 50 |
 |
ISO 100 |
 |
ISO 200 |
 |
ISO 400 |
測試白平衡(光管)
 |
自動 |
 |
預設 |
 |
手動 |
 |
GretagMabeth 測試圖 RGB 原色 |
解像度測試

有讚
1. 2.5" 大型 LCD
2. 鏡頭不會伸出,減少因碰撞、擠壓損壞鏡頭的機會
3. 場景模式選擇夠多
4. D-Lighting 令反差較大亦能表現一定層次
5. 4cm 微距能夠在中段焦距使用,可以保持適當的拍攝距離,減少光線被相機阻擋的機會
6. 設有對焦輔助燈
有彈
1. 鏡頭光圈太細
2. LCD 像素只有 110,000
3. 影片有 640 x 480 解像素,但只提供 15 fps
4. 隱藏資料手續較複雜
5. 黑色機身容易留下手指紋
總結
大型 LCD、薄身卡片機種早已成為市場主流,沒有生產這類 DC 的廠商,基本上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生存。今時今日連 Kodak、Samsung 都推出同類機種,Nikon CoolPix S1 以這種形態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以三千元不到的價錢買到 Nikon CoolPix S1,單是 2.5" LCD 已經值回票價,絕對值得入門用家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