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心海景酒店暨會議中心,荃灣 (A7R iii, 21mm)
上回談過拍攝前的準備功夫 (連結),這次就說一下拍攝時有什麼要注意吧。記得帶SD卡這些就不說了(lol),哪麼你如何在拍攝時達到後製的效果?
1.帶著拍攝前準備的結果,先找出值得拍攝的東西
拍攝的地點都了解足夠了,那麼拍攝體的哪一部份最能呈現或突出主體?如果你是用4200萬像素,拍攝IG用的相片的話,那先拍攝後裁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不過事實又豈能如此完美(使用A7R iii 拍攝IG打卡咖啡店的筆者除外),比方說,如果你想拍攝一張超廣角照片的話,那麼你可以裁剪的空間就很少了,因為裁切會影響相片的視角(溫馨提示)。
因此在減省裁切時間的大前題下,一般都不會建議這種做法。況且,這更證明了你根本還未清晰知道到底你想要拍攝的是什麼,因此作為練習也好,或者減省時間也好,儘量拍攝時就已經定好最後構圖,那麼後製的部份就已經省去不少時間了。
所以拍攝時不妨問一問自己 - 相片裡的這個元素重要嗎?對相片的表達有何意義或構圖上的輔助?如果無法回答的話也許你就不太需要將這個元素放進構圖,當然亦要同時取捨放棄這個元素的可行性。
2.維持一定的曝光,在後製前已經調整好成品的光暗度
先稍說筆者的拍攝習慣。我是長期都使用M mode的用家,原因是希望維持一定的曝光值,避免在光差不停轉換的情況令自動曝光出現恆常的偏差。是的,自動曝光是很方便可以讓你只需調整曝光補償,不過對於經常拍攝光差大的場景,例如是有陽光照射的城市街道,或者食店的窗口位置(鏡頭向室外和室內都會大大影響光差)的我來說,手動曝光是最好的方法讓我按著自己的真正需要而調整數值,而不是由不知道我想拍什麼的電腦來決定相片的光暗。
以下的例子是我在一般情況下的前後對比,其實當光暗都已經大約調整好的話,要修改的東西就自然減少了:
鳥山商號,紅磡 (A7R iii, 35mm)
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當你使用手動曝光,(如果你有持續留意自己相機的設定)基本上每一batch的相片曝光都不會因為周遭的環境而忽光忽暗,可以大大減少使用Lightroom調整曝光的時間。當然如果你是想保留光位資訊而underexpose的話,其實也是同一個道理: 只是一batch的調光就可以了,重點是相片曝光的一致性。試想像同一個場景,有些相片比你所想光了2/3級,有些又暗了1/3級,不是更廢時失事嗎?
虎吼石河,狗牙嶺 (A7R iii, 17-28mm)
下篇文章,是時候帶著拍攝成果打開後製軟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