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對於大多數攝影師而言是個難言之物,覺得只能靠自身體會,靠自身悟性。
如果攝影變成只能靠自身悟性的話,那大多數人就不可能感受到藝術的樂趣,淪為天賦異禀之人的權利,藝術也就失去了大眾化的意義,藝術發展也難以延續。
於是,有些學者在借鑑前人的作品之上,總結了九宮格,黃金比例構圖,對角線構圖等定律,來幫助攝影者學習。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若大家都按照所謂的構圖定律,拍出來的作品自然千篇一律,毫無創意而言,並且抹殺掉每個人獨特的美感語言。
那除了以上的說法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的學習途徑?自然是有的。
所以這次跟大家聊一下這個嚴肅的話題。從藝術史上梳理出一些脈絡,幫助大家迅速入門。
一,藝術跟自然的關系
西方藝術的誕生,一開始是以一種寫實的形式出現。如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模仿」,藝術是模仿自然的真實性再現。
在這模仿論上,總結出三種模仿方式:
一,照自然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模仿(本然);
二,照自然事物為人們所說的樣子去模仿(可然);
三,照自然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應然)。
而這觀點,也一直影響西方藝術長久歷史。不管何種模仿方式,在創作的過程之中,作為藝術者的我們,是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自然所給予我們的一切真實。
這裏面,涉及到需要我們對題材進行篩選,進行有選擇性的分配,讓畫面的元素呈現出創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而這思考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構圖」。
二,構圖如何選擇
我們知道「構圖」是我們對自然事物有選擇性的藝術加工。裏面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如何挑選,選擇的問題?
一幅作品能稱之為好看,動人。少不了畫面有你所認為的趣味點。每個人所關心的趣味點不盡相同。一個理科生,所關心的趣味點可能是一些符號數字,一些有秩序性的線條。而作為文科生,所關心的趣味點可能是飄落的落葉,纏綿的大雨。
不管你所關心的趣味點是什麽,我們拋棄物體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性,象徵性。而單純以形狀來思考,那不過是一些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而我們所關心的趣味點,在畫面只是一個形狀。
這理論的建立,來自著名的抽象畫派。他們從具體的現實世界上高度概括出,世界萬物的輪廓,都是從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形狀中演變出來。
而世界所有的顏色,都是從紅黃藍三種顏色演變出來。因此在抽象畫裏面,儘量表現形狀線條,所使用的顏色也是鮮艷的固有色。認為這才是對自然最真實的模仿。可欣賞以下蒙德里安的畫作。
有了前人為我們所建立的基礎,我們可以看以下這張照片,來分析一下抽象畫派如何對我們構圖所起到的深遠影響。
畫面中的人物,我們先不要在乎對象是否好看,身材是否苗條等問題
而單純以人物在畫面所處的位置比例分析,我們可以假設為圓形或者正方形
由此得知,畫面的主題非常集中。在構圖上我們一眼就看出創作者要表達的東西。
至於我們經常所謂的畫面主題不集中,以形狀論之,就是你畫面所出現的形狀過於雜亂,沒有經過思考,沒有主次之分,可能是以下這樣子:
我們大概瞭解到所謂的構圖,是從混亂的自然世界裏面,經過創作者的藝術化加工,讓其具有秩序。
混亂與秩序便是構圖本質的全部意義。
三,如何鍛鍊構圖能力
繪畫上的構圖,是畫家從無到有,安排元素重新組合,所以稱之為加法;
攝影上的構圖,是攝影師從有到無,把現實世界的元素排除在外,重新組合,所以稱之為減法。
不管加法還是減法,少不了對元素的重新組合。如何培養這種元素重新組合的能力,方法可參考包豪斯的平面設計能力的訓練。
以黑白灰為畫面的顏色,並且把具體的現實照片轉換為以形狀作為主要元素。這種訓練手法可以讓學生從三維思維轉到二維思維。
上面這張照片,不存在所謂的九宮格,對角線等構圖定律,但從畫面上看起來,其構圖是工整,畫面主題集中。
若我們從具體的事物上看,是看不出其中的竅門。我們換到我們形狀思維思考。
畫面中間的人物假設為圓形,而左右兩邊可假設為長方形。
兩個長方形形狀各異,但在觀眾視覺感受上,兩者在畫面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因此構圖上統一完整之外,又有對比。
由此得知,構圖上面,沒有所謂畫面越簡潔越好一說存在,你擁抱簡約主義還是複雜主義,取決個人的嗜好。
而你能不能駕馭簡約和復雜的構圖,取決個人對畫面元素的構成能力而決定。
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嘗試與練習。
建議初學者,一開始從簡潔單一的元素上開始創作,感受其在畫面上不同位置比例的感覺。
四,總結
我們上面主要以形狀的輪廓作為構圖的思考點。
如果形狀不是被填充成黑色,而是被填充成紋理。畫面以不同形狀的紋理構成,那我們的創作路線是否被擴展了?
如果這是一個立體的球體,那我們構圖是否可以表現攝影裏面的光影?
礙於文章字數所限,這方面的思考就交給大家去實驗。
===========
光學攝影工作坊
IG:opt.icalphoto
FB:光學攝影工作坊
網址:www.opticalphotos.com